▼
|
汕头因港而兴,因贸而盛,有“百载商埠”之称。早在1858年,恩格斯在纽约每日论坛报发表的《俄国在远东的成功》一文称:“由于开放五个通商口岸,使广州的一部分贸易转移到了上海。其他的口岸差不多都没有什么贸易,而汕头这个唯一有一点商业意义的口岸,又不属于那五个开放的口岸”。足见汕头当年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全球的一定影响力。 开埠前后的市区雏形 汕头开埠前,因港口繁荣而带动商业贸易日趋活跃。先在老妈宫前一带形成临海集市,后沿老妈宫向西的海岸发展。至清嘉庆年间,逐渐建起了柴米药材和修船等行当,并形成了行街、顺昌街等相对稳定、集中的商业区,共有店居200余间,即俗称的“闹市”。“闹市”虽属自由聚集,自发建设的市集雏形,但道路的横直相交,内外沟通,水陆连接,已形成以集中、通畅为主要特征的方格式格局,且有着行业相聚、行商坐贾有别、商居有分的功能分区雏形。那时,“闹市”范围东至今民族路,西至今同平路,南至行街,北至今福平路。至清咸丰八年(1858),商贸区范围进一步扩大,且发展为店居混杂,原“闹市”逐渐退化成为市区腹地,故称为“老市”。此时的汕头市区已经初步具备商住区分的城市雏形 汕头于1860年1月1日正式开埠,随后世界列强纷沓而至,不仅带来了开放的思想和观念,而且大量资金、信息和技术汹涌而至,为汕头的城市建设带来一股前所未有的开放思潮和崭新理念。此时所兴建的洋行、教堂、医院、学校等建筑明显具有西洋特色。他们都是以占据海岸一带为生活区,其时汕头老的商业区大多处于西北部靠韩江、榕江的一隅。新兴起的出口商行,则多处于靠海岸、接韩江的西南部。这一时期,市区迅速向西南海岸延伸扩大,逐渐形成“四安一镇邦”(怀安街、怡安街、万安街、棉安街和镇邦街)和“四永一升平”(永兴路、永泰路、永和路、永安路和升平路)的商业街道和商业格局。 民国时期的市区建设 民国初年,随着市区的扩大,建设布局和交通路网的发展,货流量剧增,工商业得以快速发展,至20世纪30年代汕头商业能够呈现出百业兴旺局面,出现历史上罕见的繁荣鼎盛局面,成为岭南仅次于广州的第二大商业城市,深究原因在于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和规划建设的前瞻性,以及随之商业的活跃,吸引了周边等地民众的大量涌入,而在海外发展较好的华侨返乡投资寻找商机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 首先,得益于这一时期汕头基础设施的较早较快发展,在多个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如1914年由澄海籍巨商高绳之创办的庵埠水厂正式供水,汕头自来水公司正式营业,市区居民用上了自来水,是全国第九个拥有自来水的城市,省内仅晚于广州。1918年建设的汕樟轻便铁路,至1923年全线完工,乘客和货物均可从汕头运输到澄海县城,交通范围进一步扩大了。1922年修建了汕樟公路。1923年修建广汕公路。1929年汕头崎碌尾民航飞机场完工启用,同年汕头电报局开始营业。1932年由汕头市政府与美商中国电气公司合作的公立自动电话公司成功营业,全市用上自动电话,是全国第九个实现市内电话自动化的城市。1933年广汕无线电台开通,汕头民航机场通航,先为中转站,后可通航上海、曼谷等地,海陆空交通运输网、邮电通信网络的发展,促进了汕头商贸的繁荣鼎盛。至20世纪30年代,汕头商业之盛仅次于上海、天津、大连、汉口、广州、青岛,位居全国第七位。港口年吞吐量最高达675万吨,仅次于上海、广州,位居全国第三位。汕头对外贸易也快速发展,20世纪20至30年代,怡和、太古、渣华、华暹、民生等10多家轮船公司和招商局先后在汕头设立机构。汕头成为五岭以南第二大繁荣的城市。 其次,汕头的商业繁荣得益于当时对老城区的重新规划改造。1922年,汕头市政厅开始着手改造市区,借鉴世界先进发达城市的建设经验,以近代城市设计理念对市区进行整体规划改造,编制了“市政改造计划书”,同时颁布关于取缔市区违章建筑的暂行章程,制定违章建筑物的处罚标准。1926年,鉴于当时汕头自身商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及两次特大自然灾害的严重破坏后遗症,汕头市长范其务在1923年起草的市政改造计划基础上,对旧的汕头市区计划图进行重新修订,起草了《汕头市市政厅改造市区工务计划书》,再次报呈广东省政府。在获得省政府会议的批准后,正式向社会公布实行。 科学合理的市区布局 其时的汕头市区范围很小,面积仅有6.38平方公里,管辖汕头埠、崎碌、礐石等几个行政区。当时汕头市政厅提出“最关紧要,宜积极急进者,莫如扩张区域,以广容纳”着手,将邻郊部分乡镇划入市区,扩大城市格局;同时加紧进行筑堤和浚疏河道,将新填滩涂作为市政建设用地。市政厅认为市区的改扩建,重点在于合理规划,划出不同功能区,划分出行政、工、商、居住、游乐等功能分区。将韩江下游西北部的旧火车站、回澜桥等地划为工业用地;将新开的商埠和沿海新填海区域划为商业用地;将市区东北部划为住宅用地,并新修筑一条连通中山路与新马路的道路,即后来的民族路;将市区中心交通便利区域即月眉坞以东、华坞以西划为行政用地;将隔海相望的礐石山划为行乐用地,另外在月眉坞修建中山公园供市民休闲娱乐,带动周边商业发展。当时汕头老市区规划改建用地共620848.8平方丈,其中商业区规划用地约占了80﹪,可见当时商业在汕头市经济社会中所占的比重。 市区规划建设以法国巴黎街区为蓝本,以小公园中山纪念亭为中心,呈扇状放射扩张出升平、安平、国平等多条道路,居平、永平、商平等道路环形连接的城市路网格局。这样的街区景观,当时是世界少有、国内独一无二的商业区规划建筑。街区条条街道通码头,既方便上货、下货,又宜行宜商。街道两侧商铺为中西合璧骑楼,前是商铺,后是仓储,楼上住人,美观实用,具有独特的汕头商埠风格。 这种规划建设布局完全是按汕头商埠城市发展和商业需求形成的。经市政府规划改建后的汕头新商业区,老市焕发新颜,充满着无限商机,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投资者。随后,有汕头埠四大百货公司之称的南生公司、振源公司、平平公司、广发公司相继聚集小公园商业区营业。四大百货公司,侨商侨资占了三个,南生公司更成为汕头商业龙头。汕头小公园一带的新商业街区成了当时商业黄金旺地和豪华时髦的象征。经成功规划改建后的新商业区,快速推进了汕头的近代城市化进程,汕头逐步形成了与自然地形巧妙结合,环形放射状的路网格局和连续统一的骑楼建筑群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商业区格局,可谓近代中国地方政府制定实施城市规划的一个成功例子。由此促进了汕头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城市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
|
你是本文的第554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都市报”2017、2、4 作 者: 黄浩瀚
|
|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