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攀龙(1562年~1626年)初字云从,后改存之,号景逸,江苏无锡人,世称“景逸先生”,明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高攀龙在理学上造诣极深,继承了朱熹理学的传统,成为东林学派中最具创造力和影响力的第一代思想家。《熹宗实录》对其评价曰:“攀龙直隶无锡人。万历己丑进士。初授行人。慷慨建白,降揭阳县典史。覃精理学,独从主静入。”
    诚然,高攀龙生性抗直,不畏权贵,万历二十一年十二月,因上《君相同心惜才远佞以臻至治疏》论辅臣王锡爵,后谪官揭阳典史。他取道闽浙前往揭阳,所至亦讲学不辍。到任后,高攀龙并没有因贬谪而产生愁绪,而是用精湛的学术影响揭阳学子,极大推动了明代揭阳学术的发展。《嘉庆重修一统志》这样评价高攀龙:“勤于职业,尝集程朱诸子要语以示揭之学者,多所裁正。”足见高攀龙任揭阳典史期间,对程朱理学的传播贡献极大。《读书法示揭阳诸友》《与揭阳诸生》二篇文章价值极高,体现了高攀龙的理学思想,也体现了高攀龙与揭阳弟子之间的情谊,可惜两篇文章似乎未引起学界充分关注,兹作解读。
    其一《读书法示揭阳诸友》。这篇文章是高攀龙向揭阳友人讲述读书方法的文章,在理学思想研究上影响极大,代表了高攀龙在理学心性上的主张——由读书以反观自心:“圣贤之书,不是教人专学作文字,求取富贵,乃是教天下万世,做人的方法。……学者读书,须要句句反到自己身上来看,如看《大学》,便思如何为明德?在自己身上体认明德如何模样?我又如何明之?如何能新民?如何为至善?我又如何止之?都要在身上认得亲切。若见未真,行、住、坐、卧,放在心里思量。”在高攀龙看来,读书的根本目的在于自省,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心性的体认水平,这实际上继承了宋明儒传统下的读书法,也是高攀龙学以复性观念主张的体现。
    其二《与揭阳诸生》这篇文章中高攀龙充分论述了理学“静”的内涵。高攀龙在学术上主静,他将“静”作为读书人读书修行之道:为人“终不可无端居静定之力。盖各人病痛不定之力。各人病痛不同,大圣贤必有大精神,其主静只在寻常日用中。学者神短气浮,便须数十年静力方得厚聚深培。而最受病处,在向无小学之教,浸染世俗,故俗根难拔。必埋头读书,使义理浃洽,变易其俗肠俗骨,澄神默坐,使尘妄消散,坚凝其正心正气乃可耳。”也就是说在高攀龙的理学思想中,“静”存在于日常之中,也是学者戒除神短气浮的途径,入静澄神才能正心正气。《与揭阳诸生》一文也充分体现高攀龙的理学主张,他告诉揭阳生员们,平时应该“静坐收摄浮荡精神”,静可以“收拾宁定,则事至物来,方能审择是非,不迷所向”。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认为,高攀龙的理学思想代表了东林学派的学术思想,在经史之学上对清初学风之转变有所影响,颇值参采。纵观高攀龙学术思想的发展历程,在揭阳任典史期间的理学思索正处于形成期,这一阶段对其思想体系最终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你是本文的第472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都市报”2017、6、10
作 者: 郭敏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