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6年4月4日清明节,位于汕头市桑浦山麓的蓬洲所城村民谢家雄和众多谢氏宗亲,像往年一样前往桑浦山脉的鹧鸪山头祭扫明代世袭所城指挥的列代先祖将军古墓群。然而这一次,他们竟意外地发现了过去从没发现过的所城世袭指挥、反清复明战死的十二世祖的断碑残碣。这一震惊族人的发现,不仅使谢氏一门悲从中来,而且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桑浦山麓、韩江榕江岸畔,从明末清初就已经出现“游击战”并成为古战场,且壮怀激烈,硝烟弥漫。敌我双方各怀家国情仇,各事其主,进行殊死拼杀,虽然双方力量悬殊,却没有一方轻易言败。以至于蓬洲所城的反清复明战斗,从崇祯末年(1644年)战至康熙十一年(1672年),时间跨度长达28年;也就是桑浦山脉作为明末清初古战场的时间长达28年。 发现十二世祖将军墓 长达28年的反清复明战斗,作为前朝命官的谢氏及其世裔,在国破家毁人亡的状况下,怀着国仇家恨,同仇敌忾,在力量十分悬殊的情况下,与清兵作殊死拼杀;期间战死的族人不计其数,许多老幼妇孺不得不投亲靠友,四方逃难,家族日渐凋零。提起前尘往事,谢家雄以及族人常潸然泪下,不堪回首。 谢氏世袭潮州府(现汕头)蓬洲所城指挥,忠裔世居所城。每逢祭祖时节,蓬洲谢氏族人至今保留着先拜关帝,再拜圣旨牌,最后才祭祖的风俗。谢家雄以及谢氏族人在清明节这一天,很早就在谢氏宗祠集合所有青壮年,在拜完关帝和圣旨牌后上山祭扫明朝世袭将军的列代先祖古墓。当他们在祭扫蓬洲鹧鸪山第十代先祖谢引之的古墓时,谢家雄以及众多谢氏族人缅怀先人,禁不住泪眼模糊。 蓬洲所城传至十世指挥谢引之,已是崇祯年间,金兵大举进犯辽东,山海关、锦州等边关,战事吃紧。谢引之率部出塞,援助明代民族英雄、千古名将袁崇焕,血洒疆场(衣冠古墓现在蓬洲鹧鸪山);谢引之马革裹尸,敢将雄躯酬明室,战死于明末的辽东战场,尸骨没有回归故土,族人只得为其建了衣冠冢;十世祖母悲痛欲绝,五内俱焚。为了避祸,十世祖母选择皈依佛门。 就在谢家雄等人黯然神伤时,一位乡人爬上山来,气喘吁吁对谢氏族人说:在下方山坡约30米的地方,有一块只有半截的残碑断碣,隐约看到“谢公”两字,估计是你们的先祖,你们下去看一下。由于年代久远,加上明亡家破,整个清朝近300年,蓬洲谢门支离破碎,很多古墓遍寻未果,湮灭于桑浦山麓郁郁葱葱的乔林灌木乱草丛中,现在有人报告这一情况,对于谢氏族人来说,无疑是重大讯息。谢家雄等人立马前往查看,终于见到只有残破的半边石碑,石碑石质一般,表面粗糙,凹凸不平,刻石字样斑驳杂陈,潦草简单。其碑文为“抗清战殒十二世祖谢公”。 古墓碑的发现,使谢家雄等谢氏族人再次穿越时空,回到那最不愿意回去的明末清初,回到那风雨如磐、国破家亡的血雨腥风岁月。 与清廷势成水火 蓬洲所城十世祖谢引之战死辽东后,官位传至十一世谢应诰,此时已是南明的隆武年间,谢应诰升任南明的潮州卫指挥使。 此时清兵已大举南犯,且势如破竹,先后分立的南明政权均被各个击破。率残部入潮的南明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陈子壮的部将陈申告诉谢应诰:隆武二年(1646年),广州城陷,陈子壮和其弟陈子升毁家纾难,捐资募兵,在南海九江举旗誓师。他和陈邦彦、张家玉等义军,在广州城郊、增城、清远、高明一带互为犄角,狙击清军。后来这三人被人称为“岭南三忠”。他们又会集舟师六千余乘战船进攻广州,可惜因城中内应失误,谋泄事败。这一仗,陈子壮的大儿子壮烈捐躯。最后,在高明县三洲的保卫战中,因清兵掘地道偷袭城池,陈子壮兵败被俘,惨遭锯死。现在,清兵很快就会杀入潮州。 谢应诰一听,血脉贲张。他振臂一呼:我愿效法大学士陈尚书,以身报效明廷,敢将碧血酬明室,精忠报朱明。随后,谢应诰除组织潮州卫所属各部外,又毁家纾难,捐资募集义兵。 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冬天,谢应诰在潮州府蓬洲所城举旗誓师。他告诫谢氏子弟:谢门列祖列宗昔年追随明太祖,功成之后封高官厚爵,世代食明禄,可谓皇恩浩荡,直逼日月,撼山震地;今国有艰难,作为明廷旧吏,养兵千日,决一死战在今朝。我等谢氏儿孙将同赴国难,以身殉国,虽肝脑涂地,在所不辞。 谢应诰还告诉部属,金兵进犯辽东之时,袁崇焕督师文韬武略,义薄云天,与明廷肝胆相照,临刑前赋诗“死后莫道无猛将,忠魂依旧守辽东”,这是何等的胸襟。其凛然正气直遮日月,其忠义肝肠令贰臣们汗颜。民族英雄史可法,以区区八千兵力据守扬州城,以血肉之躯抵挡清兵虎狼之师的弯弓硬刀、红衣大炮。城破之后,史可法绝不投降,死后尸身无存,其忠骨惊天地泣鬼神。随后“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无辜百姓尸横遍野,白骨累累,我和清廷誓不两立,将血战到底。 从此,自明末至清康熙十一年,谢应诰率领所部和谢氏子弟,采取“昼伏夜出”的“游击战”,白天潜伏于桑浦山麓,夜间携带刀矛石块等“武器”,化整为零,分散出击,频频骚扰潮州府各县的清兵。 南明永历四年,年方15岁的谢应诰儿子、蓬洲所城谢氏十二世祖和三位兄弟叔侄与清兵战于澄海县城,不幸战死于县城街头。至第二天夜间,家住澄海县城的谢氏亲戚才偷偷抱起尸体,直奔桑浦山脉鹧鸪山草草掩埋。至康熙十一年,死于反清复明战场的蓬洲所城谢氏子弟实在是不可胜数;而其他老弱病幼则分散居住,流离失所,逃难他乡。 孤忠明廷多旧吏 清康熙年间,千古明君康熙见太多的前明遗忠为明廷奋不顾身,遂感叹:“四镇多贰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康熙采取了怀柔政策,并告诫大臣们“你们要像明朝的遗忠一样,耿耿忠于清朝”,并赞扬了郑成功、张煌言、史可法(到了乾隆年间,乾隆帝还为袁崇焕平反,和他爷爷一样称袁督师为民族英雄)等抗清名将,称这些人才是“真正的民族英雄”,宜厚待之。 直至康熙十一年(1672年),前明潮州卫指挥使谢应诰及其所部才从桑浦山下来,回蓬洲所城重建蓬洲所城关帝庙、谢氏宗祠。 曾经剑拔弩张、硝烟弥漫的反清复明古战场已随岁月流逝而安宁;曾经的你死我活、血海深仇也随九天风云、南海狂飙而飘散;曾经的故国云山也终于成一统……只是有太多的忆旧长存于蓬洲谢氏子孙的脑际心田。
|
你是本文的第467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6、7、20 作 者: 谢昇秀
|
|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