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要找到虎豹兄弟楼并不难。从汕头公交枢纽金凤坛往北走300多米,见到回澜桥,桥的南引桥连胡文虎大楼,桥的东引桥接胡文豹大楼。站在桥上,东、北、西面是杏花桥、榕耀桥(火车桥)、同济桥,南面就是这对百年兄弟楼。历经沧桑,暮色下,鸽群在塔楼上空盘旋,仿佛在诉说着早日的汕头,诉说着历史的故事。 胡文虎大楼坐落于民族路69号,胡文豹大楼则在民权路66号,两座建筑呈倚角之式,相距不到200米,一朝东北,一朝东南。在建筑造型上,虎豹两楼就如它们的主人一样,一脉同出:三层的骑楼都呈扇面展开,胡文虎大楼从东向南展开,胡文豹从东向北展开,避开向西的方向;主楼中间叠加三层塔楼,异曲同工,别树一帜;骑楼的廊柱,正中是圆柱,其余为方柱。楼梯面向大门,步上九级台阶,右拐上楼。有趣的是,胡文虎大楼的塔楼是圆柱形的,似乎体现了货如轮转的讲究,而胡文豹大楼作为报社使用,其塔楼酷似铅活体字块,棱角分明,显得方正稳重。90多年过去了,这两座兄弟楼“虽旧未残”仍然能够正常使用,住人的,做生意的,生产的,功能仍在延续,可见当年建筑质量的精良。 兄弟楼的主人——胡文虎和胡文豹,是著名的华侨企业家、报业家和慈善家,被称为南洋华侨的传奇人物,在汕头近代史上留下重要影响。胡氏兄弟是原籍福建的客家人,出生于缅甸,上世纪二十年代,兄弟俩选中蒸蒸日上的远东港口城市——汕头作为创业基地,开创了庞大的药业王国和报业王国。不仅如此,胡文虎还为汕头做了不少慈善事业,“汕头医院”、“中山公园假山”、“市立一中图书馆”等都是他捐建的。 胡文虎大楼即是胡氏制药厂“永安堂”的所在地,其生产的虎标牌万金油畅销国内,远销东南亚。3楼阳台的上方墙壁,原来塑有一只虎的雕塑。后来,虎标被拆掉了,现在只能依稀辨认出两串麦穗的痕迹。当年的它是“汕头第一高楼”,最顶部安装一根避雷针,1969年“7.28”特大台风登陆汕头,避雷针顽强抵抗台风袭击,留下了战斗的痕迹——歪向一边。接近半个世纪过去了,这根“歪脖子”避雷针仍坚守在一线,在雷雨天大显神威呢。 1939年6月21日,日寇进犯汕头,中国守军在胡文虎楼下与其发生激烈巷战,牺牲的英烈遗体停放在中山公园忠烈祠。从我懂事起,就知道胡文虎塔楼设有防空警报器和防空高射机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每有敌情,警报响起,居民便会按照居委会的提前安排,有序进入楼下避险。如今,每年的6月21号,汕头沦陷日,警报仍会鸣响,尖锐的声音提醒人们不要忘记那惨痛的历史。 胡文豹大楼是“虎豹印务公司”的用地,1931年在汕头创办的《星华日报》报址也迁到这座楼。抗战时期,《星华日报》积极宣传抗日军民的战斗事迹,揭露日寇的凶残和暴行。吴南生、张问强等在日报上以笔为刀,介绍进步思想。解放后,大楼成为汕头印刷厂,那块“地方国营汕头印刷厂”的招牌端端正正挂在门前,在计划经济年代,令人向往。工厂生产热火朝天,小伙伴们趴在一楼窗口,就能看到印刷机的滚筒和卷筒同时高速滚动,一张张彩色印刷品奇妙地出现在眼前。邻近的住户也不觉得嘈音扰民。文革时期,印刷厂的高音喇叭经常播送毛主席语录和革命歌曲。 胡文豹骑楼高大宽敞,紧邻着低矮的民房。每到夏天晚上,便有很多人来这儿乘凉,迎着舒服的东南风,支张桌子,打个地铺,叹茶,讲古,不也乐乎,更有甚者,席地而睡。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逢年过节,大楼张灯结彩,楼上插有红旗,门面横挂一幅大红布,贴着大大的“庆祝国庆”、“欢度春节”等字样。彩旗和彩灯从门前系到对面的马路,风中飘扬,平添不少节日喜庆。大楼里传来欢喜的锣鼓声,那是厂里的宣传队在彩排,要到街上演出。晚上,两串彩色的流水灯一闪一闪,流泻而下,好像一直“走”不完。在当年的汕头,这就是最炫目、最先进的夜景,无数路人驻足观看。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