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韩江盐运 最新 图1张

    千百年来,韩江沟通了沿海与粤东山区的物资交流,但对上游闽粤赣边的人来说,韩江最重要的是韩江盐运。漫长岁月的韩江盐运,对梅、汀、贛地区的经济发展、财税收入、社会稳定都至关重要。
    潮汕沿海一带,东起饶平、澄海、南澳,西至潮阳、惠来,滨海之盐田甚多,自南宋开始,赣江、梅江流域,皆食潮盐,历时达五百至一千年。据记载,每年逆韩江而上的海盐达三万吨左右。盐船返回时,以运竹木山货为主,每年运量亦在十万吨以上。上世纪初,由于动力船舶的大量使用,极大地提高了运力,降低了成本。当时韩江及支流量比现今丰富,小货轮可直达上游,潮盐营销区域占粤闽二十一个县。
    1939年6月,日寇侵袭潮汕沿海,汕头、潮州相继被日寇封锁,航运陷于绝境。潮汕沿海产盐区受到沉重打击与摧残,海盐产量大减,但盐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此时,闽赣及韩江上游山区各县所需的食盐,盐商只能到澄海的东陇、樟林购买,且数量不多,运输则更加困难。一般在东陇购得盐后,要雇大木船经拓林湾运至黄冈镇,再转换小木船溯黄冈河而上至现今的汤溪,再由人力挑运至当年的饶平县城三饶镇。由于东陇、黄冈为前线,拓林湾海域常有日舰停泊与游弋,运盐船常遭日军舰艇炮击,故盐运十分艰辛与危险。
    一般每次购得的海盐仅一吨多,盐运到三饶镇后,再雇用饶平、大埔山区的农民,且多为妇女,挑运五六十公里,经许多崎岖的山间小道,运至韩江上游重镇——大埔县高陂镇,再由各地的盐商购买,运输到梅、汀、赣江各地。由于沿海常遭日军袭击,且要经多次转驳,不但损耗严重,费用亦高,各地又要多次缴纳盐税,经营之辛酸,只有亲历者才能体会与感受。

你是本文的第529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5、11、8
作 者: 杨达祥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