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开修祖籍澄海莲下镇潜溪村,1905年出生于泰国,因幼年丧父,随其叔父回到家乡,1927年返泰国曼谷。在泰国30多年,他艰苦奋斗,能文能商,多才多艺,曾担任泰国潮州会馆主席,对泰国潮人社团的工作和弘扬中华文化,作出了显著的贡献,很受泰华各界人士的赞扬。
    青年进报界  作品受读者赞赏
    郑开修由其父带回家乡以后,就读于汕头华英中学堂(汕头市第一中学前身),其后至香港圣士提文学院深造。由于他聪敏好学,中英文造诣颇佳,尤其喜欢文艺,17岁时就受聘于澄海中学任教。1927年,郑氏赴泰国曼谷,起初在黄魂中学任教,并以“铁马”的笔名,陆续撰写散文和杂文发表于泰国一些华文报刊,其文章清新流畅,言论精彩,寓意深刻,受泰华文化界人士和许多青年读者欢迎。接着,郑开修进入泰国新闻界,先后在《国民日报》、《中国日报》、《中原报》和《中国周刊》担任电讯翻译、副刊编辑和主笔,同时每周创作散文或杂文两三篇,及诗词两三首,发表于各华文报纸的文艺副刊。1933年,郑氏从已发表的作品中挑选一部分,以“铁马”的笔名出版《梅子杂感集》,其中有《戒尺》、《圣人的怪脾气》、《师资》等杂文22篇,《寻食》、《烈日的晚风》等散文7篇,杂文大部分是针砭时弊之作,而散文则以丰富的感情描绘当时泰国的社会现象和风土人情,都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扬。
    中年转商界  崛起成为著名实业家
    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郑开修离开泰国新闻界,转入泰华商界。起初,他到曼谷开兴利公司当司账,较快就熟悉了商业经营业务。1937年,他自立门户,在曼谷创办德利公司,经营进出贸易,业务蒸蒸日上。1941年,日寇势力侵入泰国,肆意迫害泰华新闻文化界人士,郑开修为防止日寇和汉奸的迫害,只好进入泰国内地山芭避难。在这段艰苦避难的日子,他陆续写成《玫瑰厅》、《四太太的喜讯》、《没有爸爸的孩子》等11篇短篇小说,用生动、讽刺和幽默的笔调,揭露和抨击发国难财奸商的卑鄙行径。后来郑开修把这些短篇小说结成《玫瑰厅》短篇小说集出版。
    二战结束后,郑氏返回曼谷致力经营实业,不仅扩大德利公司的进出口贸易,且创办银行、保险公司、堆栈和机器碾米厂等。由于他善于经营,获利丰厚,崛起成为著名的泰华实业家。他致富后多次慷慨捐资当地和家乡的公益慈善事业,受到海内外潮籍乡亲的赞扬。
    当侨团领袖  彰显领导和艺术才能
    1959年12月,郑开修不负众望被推选为泰国潮州会馆第十二届主席。当选之后,他致力搞好会馆各项工作。1960年初,他在筹集资金30万泰铢之后,招商扩建会馆主办的普智学校校舍。至是年8月中旬,为这所学校增建的10间新教室顺利竣工,使该校学生人数达到2500多名,满足了潮籍侨胞子女入学的需求。为及时火化已故潮侨的骨骸,郑开修还与会馆诸同仁在曼谷潮州山庄福德祠前新建了永久性的火化台。
    值得特别赞扬的是,作为潮人社团领袖的郑开修,还十分热心组织和亲自领导潮州会馆文化娱乐活动的开展。1960年1月13日,他以泰国潮州会馆的名义,邀请当时泰华国乐名家蔡葵、陈美、连雪涛、马庆乐等举行座谈会,商计潮州会馆国乐股的事宜。经两个多月的筹备工作,潮州会馆国乐股于当年3月13日建立,由郑开修亲自兼任国乐股主任。在郑氏的主持和参与下,参加国乐股的业余人员,每周四、周日两晚举行节目排练,节目有古装歌舞剧《七仙女》和《戏凤》等,歌剧有《西厢记》、《红楼梦》和《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潮剧有《陆文龙归宋》和《秦香莲》等,还有潮乐演奏。同年6月25日,潮州会馆国乐股应泰国客属会馆的邀请,在曼谷举行慈善义演,博得观众的赞赏。同年下半年,国乐股在曼谷天外天戏院、芦沟桥戏院以及泰南、泰北等地,共举行6次慈善性义演,均获得观众的好评。在郑开修提倡和推动国乐期间,泰国内地各府的潮人社团,也相继建立国乐社或潮州大锣鼓队。这些活动对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丰富潮籍乡亲的文化娱乐活动,都起着积极的作用。郑开修还积极组织泰华篮球联赛、泰华象棋联赛等活动,把泰华社会的体育活动搞得很活跃。
    1960年12月16日,郑开修因心脏病猝发在曼谷不幸逝世,终年55岁。这一噩耗,使泰华各界人士感到无限惋惜和深切怀念。郑氏逝世以后,其夫人将他往日创作的诗词整理成《铁园遗诗》出版,其中有诗100首,词1阙。

你是本文的第588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6、2、14
作 者: 杨群熙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