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汕头的交通建设和商贸 最新 图1张

    民国时期,汕头是全国较早拥有多条铁路和飞机场的城市之一。当时经济社会发展较快,商业和贸易达到一个鼎盛时期,成为南中国第二大商埠。究其原因,与当时政府大力实施交通市政等基础建设和先进的城市规划分不开。为回顾历史,笔者在此作简单介绍。
    铁路建设:民国时期,汕头潮汕、汕樟、汕潮拥有三大铁路,其中潮汕铁路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条商办铁路,它的建成通车,开辟了粤东地区的交通新格局。潮汕铁路于1904年8月19日开工建设,1906年9月正式完成,南起汕头,北迄潮安,全长39公里。1908年又修筑了长3公里的意溪支线,合长42公里。潮汕铁路的建成,扩大了汕头的对外交通范围,加快了汕头与外地的经济交流,给汕头人民的生活生产带来极大便利,对汕头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1915年,大埔人杨俊如和肖秋林等倡议创办汕樟轻便铁路,计集资22.5万元,资金大部分由南洋华侨投资。1918年,汕樟轻便铁路开工建设,1923年全线延至澄海县城。共长16公里,设汕头总站和8个分站,它的建成,沟通了汕头市区与澄海城郊的经济往来。1919年,潮阳县绅陈坚夫、陈毅夫兄弟二人向政府申请兴筑汕潮电车铁路。1927年,汕潮电车铁路首期正式完工,全长5.8公里。汕潮电车铁路建成后,为潮阳地方经济发挥了很大作用。
    军用机场建设:1928年,驻汕头的六十一师师长蒋光鼐奉命在汕头筹建军用机场,他命参谋处长华振中,会同汕头市府工务科科员容英杰在汕头东区勘查选择机场用地,经多次勘看,选定碕碌尾时属澄海管辖的龙眼乡及长寮乡之间长约二千尺、宽一千尺之田园坦地为机场用地。经过填土、修筑跑道,建设机库和油库等设施后,1929年正式建成交付军方使用。1939年6月21日,日军侵占汕头,机场被日军占领。日军深知汕头机场的军事价值,随后毁掉机场毗邻的金砂和华坞乡两乡的农田,将机场进一步扩建。1945年日本投降后,机场由空军接收使用,到1947年12月,改由民航局接收,供中国、中央两民航公司使用。该机场在解放前夕被溃退的国民党军队炸毁。除此之外,当时在汕头境内还有飞机场两处。一在汕头安平路口潮阳码头附近汕头湾海面,是中国航空公司沪粤线水上飞机的停机站。另一在潮安城西南马国围与新乡之间,是1934年购买民田所辟,抗战时奉令破坏,归还原业主。
    民用航空建设:1933年,中国航空公司沪粤线开航并在汕头设站(办事处设于中正路

87号)。抗战胜利后,汕头的民航事业蓬勃发展,中国航空公司、中央航空公司(办事处在中正路225号)、西南航空公司(办事处在至平路)、民国政府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的空运队(后改隶交通部民航局)和空军的空运大队等,先后到汕头设立运营点,开通多条经汕头的国内及国际航线。1947年3月24日,中央航空公司经营的中暹线试航,该线从上海经汕头到广州,再飞香港和泰国曼谷。试航成功后,于同年5月19日正式开航,航班每星期两次。中国航空公司则于1947年4月21日开通上海至香港航线,该航线途径厦门、汕头、广州,最后到达香港。至1949年4月,经汕头的航空线达10条。

    航运事业:1933年,国内的轮船招商局、维记轮船公司,英国的太古洋行、怡和洋行,日本的日清、大阪汽船商社,美国、德国、挪威、荷兰、印度等多个国家的轮船公司汇聚汕头,航运物流非常发达。有定期开通汕头至香港、台湾、南洋各国等多条国内外航线。

    通讯建设:1924年,汕头设官方无线电台,1926年开放为民用。1929年,汕头电报局开始营业。1932年,由汕头市政府与美商中国电气公司合作的公立自动电话公司成功营业,全市用上自动电话,汕头成为全国第九个实现市内电话自动化的城市。通讯事业的发展,为汕头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快捷服务。

    市政施设建设:1914年,由澄海籍巨商高绳之创办的庵埠水厂正式供水,同时汕头自来水公司正式营业,市区居民用上了自来水,汕头成为全国第九个拥有自来水的城市,省内仅晚于广州。

    公路建设:1922年,开始修建了揭安路潮安段和汕樟公路。1923年,修建广汕公路。随后,又修建了潮揭、兴揭、揭普、潮普等多条公路。1932年,揭安揭普两公路通车。到了1937年,以汕头为中心,辐射周边潮汕各县的公路网雏形大致完成。有多条公路可达福建、湖南、江西和广州等省市,公路总长达993.8公里,而且都是水泥路,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格局。1938年,经营公路运输的私营汽车公司有15家,拥有各种车辆506辆。

    由于当时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汕头经济社会得以快速发展,由此也带来了商业的繁荣。自1860年开埠后,汕头依借港口优势,逐渐取替潮州城,成为粤东、闽西和赣东南一带的商品集散地和主要出海口。至民国初期,已成为潮汕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随着市区的逐步扩大,各项交通设施的建设发展,人流货流量剧增,商业快速得以繁荣发展。1925年,汕头市第三任民国市长肖冠英在其所著《六十年来之岭东纪略》写到:“夫汕头一埠,据海关报告,每岁贸易额六七千万两,为潮梅各属及闽赣边县之门户。凡此等地方外出南洋群岛及东南亚细亚之移民、与夫对外贸易,悉由此经过。故其商业经济影响所及范围甚大……为全岭东之总汇,潮梅商业之中枢。”至20世纪30年代,汕头商业之盛仅次于上海、天津、大连、汉口、广州、青岛,位居全国第七位。港口年吞吐量最高达675万吨,仅次于上海、广州,位居全国第三位。对外贸易也快速发展,汕头成为五岭以南第二大繁荣的城市。1948年,汕头市长李国俊在《今日的汕头》这样描述:“汕头市工商荟萃,华洋杂处,为南中国第二大商埠,亦为岭东潮梅各属以至闽赣吐纳口岸。侨胞出入往来,均以此为孔道。故其环境与地位,实与一般县份有别……港澳两地,海通八达,商业发达,经济与汕头之关系,较诸其他地方,犹见重大。”由此可见当时汕头在华南乃至东南亚、港澳一带的重要地位。

    据饶宗颐总纂《潮州志》海关统计资料记载,到1937年,汕头港口城市商业贸易已有相当规模,这一年进出口贸易达14805万元。汕头商业贸易的发展布局,也从“四永一升平”发展到“四安一镇邦”。1933年,南生百货公司从镇邦街迁到小公园开业,把市零售商业中心从镇邦街转到小公园。此后形成一个以小公园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商业格局。其时的商业行业方面,既有批发大户,也有小批发店,各种零售行业齐全,适应市场发展需要。对外贸易则有北郊、南郊两方面,北郊主要与国内各商埠贸易,特别是对天津、大连、上海、芜湖等地。南郊则面向东南亚各国和香港。有些大商户到处都有分号联号,形成发达商业网络。至1949年底,汕头市区有商业2689家。

    民国时期汕头经济的繁荣,一方面得益于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也与当时合理的城市规划有关。在遭受1918年潮汕大地震和1922年“八·二”飓风灾后,汕头老市区的平房旧房倒塌无数,急需进行恢复重建和重新规划。1922年,汕头市政厅开始着手编制“市政改造计划”。1923年汕头市政厅将编制好的市政改造计划上报省政府审批,但未得到批复。1926年,汕头市政厅将重新修订的规划再次报呈广东省政府。在获得省政府的批准后,向社会公布实行。市政厅对老市区进行全面规划改建,划分出工、商、居住、游乐等功能分区。

    当时汕头老市区规划改建以商业区为主,约占了80%,余下的20%规划为其他功能区用地,市区规划建设以法国巴黎街区为蓝本,以小公园中山纪念亭为中心,呈扇状放射扩张出升平、安平、国平等多条道路,后又修筑了外马、新兴等多条市政道路,形成了环形道路相互连接的城市路网格局。这样的街区景观,在当时是世界少有、国内独一无二的商业区规划建筑。街区条条街道通码头,既方便上货、下货,又宜行宜商。街道两侧商铺为中西合璧骑楼,前是商铺,后是仓储,楼上住人,美观实用,具有独特的汕头商埠风格。

    这种规划建筑布局完全是按汕头商业城市发展和需求来设计的。经规划改建后的汕头新商业区,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投资者。有汕头埠四大百货公司之称的南生公司、振源公司、平平公司、广发公司相继聚集小公园商业区营业。由此促进了汕头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城市发展达到一个鼎盛时期。

你是本文的第820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都市报”2015、7、25
作 者: 黄浩瀚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