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潮汕女学”速写 最新 图1张

    20世纪初,在女权运动强烈呼唤及教会女学催化下,潮汕开始出现本土自办的女子教育,并在民国时期得到很大发展,产生了深远的社会意义。
    1903年,清政府学部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废科举、兴新学,但女子教育仍被认为可有可无,潮汕一些女知识分子和开明人士就陆续创办一些门类较齐全的女子学校,为潮汕自办女子教育拉开帷幕。但因风气并未完全开化,只是以私立形式存在,也没有形成普遍之势,如1905年陈宝莲在揭阳榕城西门昭武第创办闺秀女校,收学员20多人,主要授以绘画、刺绣、裁衣,兼授少许古文,这是清末榕城的第一所女子私塾。另外,为适应中小学堂师资之需,潮汕各地还办起了一些女子师范学堂,如光绪末年澄海沦智小学校长陈芷云在澄海倡办毓秀女子师范学堂。
    1907年,清政府正式颁布《女子小学和师范学堂章程》,制定女子教育的课程内容、教学制度等,第一次承认女子教育的合法性。于是,潮汕女子教育蓬勃发展,开始出现了公立女子小学,如1909年在潮阳县学宫旁魁星阁创办官立女子初等小学堂,课程除照初等小学堂的科目设置外,增设刺绣、尺牍等科。
    1912年民国建立后,女子教育呼声更大,风气所趋,女子踊跃入学,私立女学、公立女学和资助女学相继出现。如1912年在汕头埠外马路开设私立坤纲女校,校长陈舒志,共有教职员10人,学生83人。
    1913年,毕业于广州两广女子师范学堂的林质兰(字西园),在澄海县城红门宫(城角楼附近)创办澄海私立女子学校。她治学严谨有方,学生成绩优良,深得各界赞许。适逢省督学来澄视察,对女校诸多嘉许,并要求县政府拨给经费,翌年遂改校名为澄海县立第一女子学校,校址迁于城隍庙附近育婴堂旧址,并附设女师讲习所,以解决毕业女生的升学问题。不久澄海县又开办私立宗英、城南等女子小学。
    1915年,揭阳创办县立第一女子小学,校长是魏拯文。
    “五四”运动后,潮汕各地热烈响应,倡女学,开女中大门。1921年,学监李春涛代理潮州金中校长,锐意革新,首开男女同校。1926年,该校有女中学生13人,占学生总数10%。1923年春,汕头市私立友联中学附设女部招收女生。1924年创办汕头官立女子中学。同年,汕头市私立震东中学、揭阳一中、揭西县城中学也开女禁,招女生。
    1925年,杜国庠就任澄海中学校长,破例录取蔡楚吟等6名女生,开创澄海中学男女同校之新风。1931年在揭阳考院旧址创办县立女子中学。至1932年,潮汕共有在读女中学生752人。
    1939年至1945年,日寇占领潮汕。沦陷期间,潮汕女子教育受到严重破坏。很多学校被迫停办、改办或内迁,不过,在远离中心沦陷区的地方,还兴办了一些女子师范学校,如1942年以普宁县立女子小学改办为县立女子师范学校。抗战期间,一大批共产党员教师和革命知识青年为提高农村妇女知识水平,纷纷在各地设立夜校,办起妇女识字班,使广大妇女开阔眼界,提高认识。抗战胜利后,潮汕女子学校纷纷复办,并有所发展,如普宁县立简易女子师范学校1946年就有班级4个,学生160人。
    潮汕自办女学的兴起和发展,客观上为潮汕妇女冲破传统纲常礼教的桎梏创造了社会条件。潮汕妇女走向社会,跨进新学堂,接受新文化和新思想熏陶,文化素质和民主思想不断提高,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也开始为之一新;同时也推动潮汕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培养了一批先进的妇女,促进了社会风习的变化。

你是本文的第639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都市报”2015、10、13
作 者: 陈卓坤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