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声(1908-1966),揭西县塔头镇保西村顶埔人,青年时就读于厦门云梯中学,后考进上海医科大学。由于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转至北平中国大学攻读经济系。在北平中国大学读书时,积极参加进步学生运动,毕业后返潮汕地区从事新闻和教育工作。1934年春,受普宁兴文中学的聘请,担任该校教导主任,在学校开展抗日宣传活动,使学校成为思想进步,带有革命精神的集体。1937年秋,黄声参加普宁县青年抗敌同志会,被选为常务干事。1938年夏,受中共潮汕组织的委托,黄声同志团结一批进步师生到揭西县金和镇创办以培养抗日青年干部为宗旨的西山公学(同年秋改为“南侨中学”),担任校长。
    在黄声校长的带领下,学校一方面利用国共合作抗日的形势,借鉴抗日军政大学和陕北公学的经验,发扬优良校风,传播马列主义,很快成为潮汕地区实施抗战教育的一面光辉旗帜,成为党唤醒民众抗日救亡的战斗集体。黄声校长和党员进步教师言传身教,不仅自己实践校训和办学宗旨,还和全校师生一样吃粗茶淡饭,深入农村,深入群众,积极宣传抗日救国方针,宣传抗日救亡工作。经常参加村内外劳动,每逢农忙季节,全校师生分为28队,到附近28个村庄参加割稻、插秧等农活。晚上师生组织宣传队分头到附近的乡村进行宣传,讲解抗日救国道理,讲解抗日斗争形势,增强民众对日寇侵略者的仇恨,唤起民众组织抗日武装力量。教唱抗日歌曲和潮汕抗日救亡歌谣,演出抗日救亡话剧,开展校外扫盲工作,办农民夜校识字班,提高民众的文化水平,增强民众抗日救亡的意识。
    当时南侨中学的办学经费十分困难,黄声校长从家里拿出20个银元,在困境中支持办学。这些钱虽只能用来购买粉笔、钢板、腊纸、油墨、油灯等教学急需用品,但有力促进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后来得到华侨的捐款支持,学校得以继续办下去。学校生活虽很艰苦,由于师生们都有一颗炽热的爱国心,都有一股抗日救亡的热情,汗流浃背的习武声阵阵,挥舞大刀的操练声响彻校园上空,再苦再难大家仍是乐呵呵地教和学,笑声歌声弥漫校园每个角落。黄声校长曾在他所写的歌词中写到南侨师生“忠实于民族解放事业”,“献身于新社会的建设”。
    1939年6月21日,日本侵略者进犯汕头。师生们怀着抗日救国的高昂情绪,分批奔赴各抗日基地,以实际行动参加抗日斗争。1940年6月17日南侨中学成立校友会告全体同学书中写到:“我们的学校是在抗战中孕育的、长大的。它的主要任务也就必然放在教育青年、训练青年和培养无数的救亡干部,使他们为祖国的民族解放斗争而流最后一滴血,为保卫潮汕而英勇抗战。”据统计当时南侨中学师生写给抗日前线的慰问信超过一万封。当时香港《大公报》著名记者萧乾访问了黄声校长,报道刊登在《大公报》上,把“南侨”誉为“粤东教育史上的奇迹”,一时轰动海内外。
    1940年7月14日,广东国民党当局以“尚未立案,且为异党分子所把持”为由,下令解散南侨中学。黄声校长根据中共潮汕组织的指示,成立护校斗争委员会,公开出面领导护校斗争。迫于形势的变化,8月13日晚,黄声校长主持南侨中学师生和各夜校农民学员数百人告别大会,还散发了《南侨中学被迫解散告各界同胞书》,表达南侨中学2000多校友今后奔赴各地继续斗争的决心。
    在护校斗争中,黄声校长以校长身份坚持到最后一刻,才在中共党组织的安排下潜离潮汕,于同年秋天到达江苏盐城新四军驻地,担任《江淮日报》编辑。1941年,黄声受命赴东南亚各地采访华侨抗日事迹,后又到新加坡从事统战工作。1942年,日本侵略军南进新加坡时,他在当地爱国华侨的帮助下,绕过敌人的封锁线,辗转回到重庆,担任《新华日报》编辑。1949年5月,黄声同志调闽粤赣边纵队工作,任潮梅人民行政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50年3月,出任汕头市军管会秘书长,汕头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等职务,参加领导恢复发展汕头经济和开展侨务、统战等工作。1953年调任广东省华侨事务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主编《广东侨报》。

你是本文的第463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5、9、21
作 者: 欧创皋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