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汕头市区外马路东段有个地方俗称崎碌尾,顾名思义,这得名应是缘于早期市区的尾缘之处吧。如今的崎碌尾不仅位于城市中心区里,且早就成了偏西面老城区的一小段了,更让人感慨的是,这环境的变迁可谓沧海桑田。 在上一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崎碌尾算是城市东边的城郊接壤处了。沿主干道外马路向东的尽头,有一所百余年的老校——聿怀中学。童提时,家就住那里面。当时叫第三中学,校门正迎着那时最繁华的城市主干道外马路末端,而校门外也就是俗称崎碌尾的尾巴了。从校门前拐个弯,便转一条砂土质的乡间小道,路一边是学校南面的围墙,另一边是市郊村居,这条路叫三让路,而学校的背后则是大片的农田。 崎碌尾的头在哪,好像不很确切,印象中如今的东征军指挥部旧址稍往西几个门牌,有一个崎碌派出所,再往前百来米就是新兴路口。总之,这崎碌尾也就是这之间短短的三、四百米一段路,以及两侧延续的部分区域。崎碌尾的终点,竟一连串着三间中学,当年校园中有好几座浸染着历史沧桑、风格独特的老建筑,如今都已踪影不见,代之是都是新的现代建筑,校园也奂然一新,几乎抹净了老校风霜。 聿怀校门,右边隔条四中小巷与一中校门互成直角,直到大华路口,百来米的外马路上只有几间小店铺,再就是不多的人家,房屋又多是平房,楼层也没超过四层的,因而显得格外地僻静安宁,与稍走过去一点的崎碌尾以西的街景相较,简直就是两重天地。 崎碌尾没有什么明显的地标,现在还留存下来可以算是标志的,大概就是靠西有一座教堂,原先也是,只是如今改建过了,远比以前的气派,也早已找不见当年的痕迹。与之相邻的东征军指挥部旧址,在1926年前后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伟人周恩来、恽代英等及历史名人蒋介石等曾多次在那留下足迹。这里曾长期做过外马第四小学校园的一部分,40多年前这是一所“贵族”小学,因为它的对面是叫南北园的市机关住宅区,生源也就有了许多干部子弟。 而斜对面的外马五小,当年我入读的上世纪70年代之前,却是十足的平民学校,学生主要来自崎碌尾的普通市民家庭,还有不少葱陇的农民子弟,不料后来五小变身为人们争相求读的实验学校。如今实验学校迁离了崎碌尾,而四小犹在,只是位置挪到了东征军指挥部旧址的背后。 崎碌尾往南,有一条饶平路通向海边,当年是泥土路面,晴天里人过车行,尘粒飞扬。路的尽头是海边,在上世纪60年代,土堤下是一片原生态的涂滩,鱼虾出没,常见不少人在摸鱼捉蟹,而收获颇丰。退潮时还能见到一种俗名叫跳鱼的,时时跃出涂泥,更有许多海鸟在觅食。若是夜晚散步,海风拂面,眺望海面轮船璀璨灯光和点点渔火,显得格外静谧、辽旷,也给人一种宁馨之感。 如今一条宽阔的海滨大道贯穿延绵,整日车流不断,昔日荒芜的海边成了观海长廊的中段,是城市的一道靓丽景观。崎碌尾向北,只有一条较大的沙土质路,就是汕樟路,路边多是大片的农田菜地。偶尔行街散步来到此路,坑坑洼洼、杂草丛生,路灯稀落昏暗,和乡间便道差不多。今天的这一带商家商铺林立,车马水龙,繁华热闹中很难想象当年情形,真是不可同日而语了。 我对崎碌尾有着一种难以言表的相依之情,在过去的岁月中,虽搬了多次家,却大部分时间里,都住在崎碌尾的方圆内,只在上世纪70年代期间的整10年,远离了崎碌尾。而此后这30余年间虽辗转住了好几个地方,却都不离它的左右。 时光荏苒,物转星移,崎碌尾许多老掉牙的房子都拆了,道路整修改造了,景致自然不同以前,抬头却也不那么容易看到蓝天白云了,少了它原有的宁静和醇朴,多了浮华和喧闹,变得复杂而商业。社会生活的发展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崎碌尾在蜕变,鮀城更在发展。走过昨天的崎碌尾,今天的光彩也决非当初的它能企及。
|
你是本文的第590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都市报”2015、9、1 作 者: 苏音
|
|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