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辞郎洲》的旧闻趣事 文化习俗 图1张
  

    9月22日《汕头日报》刊登了林俊聪先生的《宋代辞郎洲到底在哪里?》,作者以大量的史料阐述佐证了辞郎洲旧址。文中还提及“1962年由林澜、连裕斌、魏启光合作编成潮剧《辞郎洲》上京演出”云,笔者认为此说法有待商榷。《辞郎洲》剧本实创于1958年,且于1959年参加省汇演并被选送晋京为建国十周年作献礼演出,同时于1959至1960年间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江西、香港等地巡回公演,誉满南北。关于该剧的创作,还有一些值得一提的陈年旧事。

    创作缘起

    1958年12月广东潮剧院成立后,时任广东省委宣传部长的吴南生倡议创作潮剧《辞郎洲》,并委由潮剧院副院长林澜负责落实剧本创作事宜。剧本乃一剧之本,犹如木之本、水之源,是剧目成败的首要条件。林澜同志受命不怠,即联合魏启光、连裕斌等组成创作组。三位同仁正值青壮之年,文史功底深厚又充满激情,其中林澜不但是团队管理者,还是知名的文艺理论工作者;魏启光是编剧组组长、旧时剧团文化教员,善于“磨”出好戏;连裕斌则是剧作家兼戏剧评论家,自上世纪40年代末在国内外各大报刊发表一大批曲艺、散文、诗词、戏剧评论。三人强强联合,开始着手《辞郎洲》剧本之创作。

    然好事多磨,创作之初便碰到难题。陈璧娘是历史人物,创作上必须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再辅以恰当的艺术加工,不能单凭主观臆断与信手走笔。虽然有关陈璧娘英勇抗元和丈夫张达护跸勤王的故事在潮汕民间多有流传,但大多如星星之火,零零碎碎,难以串成珠玉,有关史料记载亦相当匮乏,这使剧本创作一时陷入“困境”。

    杀青成戏

    三位剧作家并不气馁,竭力尽智,通力合作,不但反复查考了《续资治通鉴》、《潮州府志》、《崖山志》、《新会县志》以及潮安、饶平、澄海、南澳等县志史料,而且“刍荛不忘询”,深入到潮安、饶平、澄海等地搜集有关陈璧娘的传说,向当地人了解潮州畲族的习尚风俗和人文特征、有关畲族首领许大娘的故事,还走访了不少文化界的学者前辈,广纳良言,从中摭拾遴选创作素材。

    值得一提的是,在剧本创作过程中,得到当时京城一位名叫“王修”的文史专家的莫大帮助,成为潮剧史上的一段“佳话”。王修老先生原籍山东,曾任西安博物馆副馆长,虽听不懂潮州话,因却早前观看过潮剧《苏六娘》,被潮剧温婉的艺术所膺服,从此念念不忘,与潮剧结下不解之缘。当他得知潮剧创作《辞郎洲》遇到困难时,特地千里迢迢从北京给潮剧院邮寄来有关南宋末年的风俗资料以供参考。文史知识渊博的他,还向剧作家建议将宋末生活在潮州凤凰山一带的少数民族畲族融汇入戏,以增强戏的乡土气息和人文色彩。与此同时,剧作家们还参考了段红玉、梁红玉、穆桂英等其它描述巾帼英雄的戏曲剧作,以及陈璧娘的《辞郎吟》、《平元曲》等诗作,通过多方收集线索,大致勾勒出陈璧娘的人物形象与故事梗概。

    三位文化人态度严谨,经常挑灯夜战,多方研磨,一丝不苟,前后六易其稿,极尽“推敲”之功,可谓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终使《辞郎洲》剧本杀青而出。全剧描述了南宋末年元兵南侵,宋帝颠连海上。陈璧娘力谏夫婿张达以社稷为重、举兵勤王,并联合畲族首领许大娘率领义军前往救驾,浴血奋战,最终与丈夫张达双双殉国的故事。剧本层层推进,突出了《劝郎》、《送郎》、《辞郎》场次,既尊重史实又符合戏曲的表现手法,其中还吸纳王修先生的提议,将《劝郎》的场景设置在凤凰山的畲族踏瑶会上,并安排了畲族青年雷俊、蕊珠等人的练武比对场景。说到“雷俊”,原本创作时叫“韦俊”,将“韦”改为“雷”亦是缘于王修先生的提点。剧本初成之后寄送给省内外行家审核,王修先生看后指出盘、蓝、雷乃畲族三大姓,将“韦俊”改为“雷俊”更显贴切。另外,剧中还把陈璧娘的《辞郎吟》融入了《送郎》场次:“郎兹行,勿回顾,北风萧萧虎门树。传檄早定潮州路,恢复中原弛露布……” 整出戏唱词深沉雅致,对仗工整,琅琅上口,不亚于一则叙事诗词,突出了“柔情似水、烈骨如霜”的陈璧娘的精神气质。

    载誉南北

    剧本成稿后,由卢吟词、麦飞、郑一标、吴峰先后导演,陈华、卢吟词、黄玉斗、张文作曲,简滨、洪风、张海康舞台美术设计,姚璇秋饰陈璧娘、翁銮金饰张达、李炳松饰张弘范、谢素贞饰许大娘、郭石梅饰张义、陈水和饰盂昭、叶林胜饰孟昭妻、叶清发饰雷俊、陈馥闺饰蕊珠。为演好“陈璧娘”,姚璇秋一改往日演“阿娘”的娇气,特地向上海京剧院的魏莲芳学习翎子功、向上海昆剧院的马传青学习趟马、向广州京剧团学习双剑等戏曲表演程式,丰富人物表演。该剧1959年参加广东省艺术汇演,广受好评,被大会选定为建国10周年晋京献礼剧目。同年金秋,以林澜为团长的广东潮剧院一团带《辞》剧晋京,于10月27日在北京怀仁堂为党中央和国家领导人演出。刘少奇、董必武、周恩来、宋庆龄、沈钧儒、贺龙等中央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廖承志、杜国庠、方方、张庚、盖叫天等著名人士莅临观看,刘少奇、周恩来、董必武、宋庆龄、贺龙、沈雁冰等接见全体团员;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叶剑英元帅观看演出后,在座谈会上饶有兴致地向潮剧艺人讲述古代战争的战略战术和军事知识。

    该剧还先后在北京、上海、宁波、杭州、江西、香港等地巡回公演,获得海内外专家学者和观众高度评价。中山大学教授王季思评价说,陈璧娘可以跟我国古典戏曲中的爱国巾帼形象如花木兰、穆桂英、梁红玉等并列而毫无愧色,因为她具有自己的特点,而不是上列人物的翻版。她的这种性格特色可以用我国古代两句用语来形容,那就是“柔情似水,烈骨如霜”。香港著名影星夏梦在观看《辞郎洲》后评价说:“陈璧娘这个人物深深地印在大家的脑海里,永远不会忘却。说真的,看过戏的当天晚上,我还在梦中重温了一次《辞郎洲》呢!”该剧剧本于1959年和1960年,分别由广东人民出版社、香港万里书局编入《中国地方戏曲集成》和《潮曲精华》出版。

    1964年春节期间,广东潮剧院一团携《辞郎洲》赴海南岛,由吴丽君饰演陈璧娘,为海军某部作慰问演出,受到热烈欢迎。1978年恢复古装戏后,广东潮剧院即复排了《辞郎洲》,由姚璇秋、林舜卿饰演陈璧娘,张长城等饰演张达,联袂郑仕鹏、朱楚珍、黄盛典、李义鹏、周细卿等,分别在广州等地演出,再现了“情深南海水、义溢辞郎洲”的陈璧娘形象。该剧还于1976年由香港邵氏影业公司改编拍成潮剧戏曲片,由萧南英饰演陈璧娘。饶平布马舞队将《辞郎洲》故事编成广场舞,于1988年2月参加汕头市第二届迎春联欢艺术晚会……

    潮剧《辞郎洲》历经半个世纪屡演不衰,展现了潮剧首个黄金十年艺术创作的高峰。她的成功凝结了潮剧内外广大文化人的心血,其中蕴含的艺术内涵与人文情怀,值得纪念。

你是本文的第826位读者
来 源: 《汕头日报》2013-10-20
作 者: 陈泽楷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