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粤东古邑潮阳,自东晋置县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有历史的开端,便有文化的源流”(郭伟川《潮汕历史文化的起源及其相关问题》)。潮阳历史的开端、文化的源流是与一位历史人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位历史人物就是东晋入潮的郎官范昌谷。 范昌谷,字文度,祖籍中原南阳,祖上因“永嘉之乱”而举家迁江苏吴县,是衣冠南渡之江南世家。东晋孝武帝时范昌谷任郎官之职,孝武帝太元年间入潮,为有文字记载之最早“宦于潮”者。饶宗颐《潮州志·民族志》载:“永嘉之乱,南来者为多,晋时徙潮州者有潮阳范氏。” 东晋时,朝廷致力于开拓南方疆域,由于岭南东官郡(东莞)对大粤东地域管辖无力,便析出粤东、闽西之地域置建义安郡。时地处滨海一隅的潮阳,乃义安郡西南山阳海僻之地,一片蛮荒,尚未入治。为开拓这片未归化的蛮荒之地,范昌谷受命入潮,“兼训疏导,化夷归流”,劈荒置县。 当时的潮阳乃海边沼泽地带,人烟稀少,为越族、畲族、俚族(黎族)等少数民族渔猎之所。范昌谷入潮后,与土人相处,宣扬教化,指导农耕,进行“兼训疏导,化夷归流”的长期而艰苦的工作,同时积极接纳、安置汉族移民。《潮阳县志》载:“范思颙(唐代潮阳乡贤)之十世祖昌谷,仕晋郎官,始辟榛莽于潮阳,此潮州世族有文化可考之最古老者。”一句“始辟榛莽于潮阳”,描述了范昌谷开劈蛮荒、疏导化流之艰辛。范昌谷入潮,不是一年半载,而是年复一年坚忍不拔的努力工作。他是“辟榛莽”的垦荒牛,是传播中原文化的先驱。数年后,疏导化流工作有了明显的成效,汉族移民也得到妥善安置,潮阳置县的时机已成熟。东晋隆安元年(397),潮阳置县,从此,华夏大地的南海之滨便有了“潮阳县”的建制。 潮阳置县之后,完成使命的范昌谷留恋这片新开创的海滨沃土,带着家眷落籍于棉阳新兴乡(今棉城),融入了潮阳士民之中,成为“晋时徙潮州”的“潮阳范氏”。 范昌谷于东晋义熙年间逝世,官府按朝廷体例,以郎官墓葬形制将其葬于小北山终陵处的“虎地”岗(位置在今潮阳区政府大院范围内)。县民念范昌谷之德,于墓地左前方建郎官祭祠以为纪念。由于范昌谷是“始辟榛莽于潮阳”的开县先贤,是“潮州世族有文化可考之最古老者”,故潮阳民间有“未有潮阳先有范”的古语流传。 潮阳置县,原先滨海蛮荒之地归化入治,潮阳有了“县”的历史,有了文化的源流。落籍潮阳的范昌谷家族,子孙相继,继续宣扬教化中原的诗书礼乐。随着中原移民不断迁移入潮及历代官员宦于潮,中原文化在潮阳落地生根,与当地文化相融,不断地发展、沉淀。唐朝时,“潮阳范氏”已是粤东望族,潮阳也成为政令通达、蚕榖丰登、风俗淳美的文明县邑。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大文豪韩愈刺潮,为有利于潮阳的发展,韩刺史决定将潮阳县治从临昆山麓向东移迁至三十多里外人口兴旺、经济与文化也较为发达的棉阳新兴乡,衙址选定于有范昌谷墓之“虎地”岗。 当时,范族当家的是范昌谷十一代裔孙范思顒。范思顒素重道义,多行善举,乃县中名绅贤士。得知韩大人勘选衙址之事后,范思顒与族人反复商议,达成共识:为一县之千年大计,献出祖茔墓地以建县衙。 范族义举令刺史韩愈和县令吴文鼎(吴驹)十分感动。在吴县令的主持下,举行了隆重的迁葬仪式,将范昌谷的墓茔迁葬于棉阳的西山山仔墘。墓葬仍按原来晋代郎官形制,墓前列有石羊、石马和石亭,后世百姓称之为“石亭墓”。 迁墓葬后,范族又献出了族居的房舍改建为文庙、学宫,范氏族人因此流徙县内外各地。 “潮阳范氏”为顾全大局,牺牲自家,迁祖茔以建县衙,献房舍以修学宫,千秋大义,官民赞颂。县令吴文鼎将范族义举载于县志,赞誉范思顒及范族“义概可风”。此后,潮阳每年春秋二祭,范氏子孙可享受分赠祭肉殊荣。范思顒逝世后,入祀县忠义孝悌祠。 晋时潮阳的置县、唐代县治的迁移,推动了潮阳的历史文化进程,范昌谷及后代子孙,在潮阳的文化发展史上写下了隆重的一笔。 出于对先贤的纪念,本文顺带提提几处先贤遗迹: 唐代在“虎地”岗上兴建的县衙,历经宋、元、明、清各个朝代,一直是潮阳县衙治所,到了近代的民国及至新中国成立后,也一直是县政府所在地。而移葬西山山仔墘的“石亭墓”,历经千年的沧桑,也一直伫立在县城西郊西山前的官道(今324国道)旁,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潮阳县在县城西郊国道旁兴建林百欣中学,此座晋代先贤古墓“石亭墓”被视为无主坟,填埋于潮阳林百欣中学校园地下,令人惋惜。 晋时棉阳新兴乡的范昌谷祭祠已是旧迹难寻,然移徙于潮阳和平的范昌谷后人在和平另建范昌谷纪念祠,祠中同祀宋代名臣范仲淹。该祠始建于南宋,明、清几度重修,有名宦题词送匾,撰写祠志,其中,清末状元朱汝珍题词石刻于壁。上世纪五十年代公社化时期,该祠被拆毁改建为和平公社戏院。今戏院已残破弃用,但该祠仍有旧迹可寻。 唐代范昌谷墓茔迁葬西山后,县衙后院仍存有原墓葬遗迹。相传,那里有株古树和两块不小的石头,俗称“虎囊”。一千多年来,县衙虽经多次修建,建筑物后面的“虎囊”犹存,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新建政府大楼时,“虎囊”才被推平。如今,“虎囊”旧迹虽难辨寻,但政府大楼后面凸起的小平地和亭树,还是能让崇敬先贤的人在此感受到历史文化的气息,生发对先贤的缅怀之情。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