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鲁斋,曾力促南华学院迁址汕头 最新 图1张

    钟鲁斋(1899~1956)
    1899年10月27日出生于广东梅县三乡石楼村一户贫苦家庭。幼年时便熟读“四书”、“五经”,15岁就读于丙村三堡学堂,毕业后考入梅州中学,后转入广益中学。因成绩优秀,毕业时由学校保送到上海沪江大学。攻读教育专业,成绩优异,获荣誉奖学金。1924年,钟鲁斋毕业回梅县,任广益中学教务主任,并协助黄墨村等创办梅县第一间大学——嘉应大学。为进一步学习教育理论,1926年他重返上海,入沪江大学研究院专攻教育学。翌年夏,取得文学硕士学位。两年后,他以参加“万国主日学校大会”的中国代表资格,到美国进入史丹佛大学专攻教育学。经勤奋研读,取得教育学博士学位。随后到美国、英国、法国、瑞士、意大利等国考察各国教育慨况。回国后,先后任上海沪江大学国文系主任兼教授、北京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厦门大学教授;1936年至1938年,回广东任广州勷勤大学和中山大学教授。
    创办南华学院谋求教育兴国
    1938年,抗战烽火燃烧至广州,钟鲁斋来到香港,为了继续他的教育兴国梦想,他跟友人一起创办南华学院,亲任院长。之后,为谋求建设家乡教育,以应当时国民政府教育部之国人办大学应设于国内的规定。1939年夏,钟鲁斋亲赴南洋印尼椰城、爪哇等地发动华侨捐资办学,宣传华侨教育之改进,阐述在梅设立大学之必要。得到印尼雅加达中华商会会长兼筹赈会主席、侨界巨子丘元荣(梅县人)及热心桑梓教育的广大华侨的广泛支持和大力协助。1939年8月,钟鲁斋由印尼返港,奉国民政府教育部令准设正校于梅县。钟鲁斋遂电聘卢辉荪、龚伯仑和时任民国政府梅县县长梁国材等人为校务委员。9月,原设香港的南华学院迁来梅县,在梅县城郊古田林屋租用民房正式招生开学,学生除来自本省外,还有来自江西、福建等地。1940年春,南华学院又由古田迁至附城锦江亭侧欧阳氏大厦上课。并奉梅县县政府令准划出城北教溪口西岩及北岩(即今梅县华侨中学地址)一带占地面积约千亩左右建新校舍,于同年9月动工兴建校舍。11月,学院奉教育部指令准予立案。1942年,即迁城北教溪口新校上课。
    抗战后迁来崎碌绥靖公署旧址
    1945年8月抗战胜利,钟鲁斋决定将学院迁出梅县,以利学校进一步的发展。在充分比较广州和汕头两座城市对南华学院的办学利弊之后,他毅然决定把学院迁到汕头。因为钟鲁斋认为,第一,学校迁汕头比迁广州在地利、人缘等方面,都更加容易和方便;第二,汕头是岭东门户、经济和文化中心,潮梅各县学子来汕读书,交通便利;第三,民国以来,已多次有人士提出潮汕应办大学而一直未竟,随着岭东各县中等教育的发展,高中毕业生逐年增加,若往广州或外省升读大学,交通上、经济上都面临困难,若学院迁汕头,各地学子便可就近升学,故从为本地培养人才来讲,理由充分,亦一定得到地方政府及各方人士的支持;第四,学院原来就是由华侨捐资才得以创办,如果迁往汕头,继续为侨乡培养人才,或将能得到华侨同胞更多的经济支持。
    既然选择汕头,那么就要做好相应的各项措施。首先是得到汕头党政当局的支持,商借到原汕头市立女中校舍为临时校址。第二是将迁校计划同时呈送教育部并很快得到批复。第三就是改组校董会并加聘名誉校董。公推两广监察使刘侯武为董事长,中央委员罗翼群为副董事长,聘任翁照垣、林子丰等为校董并加聘名誉校董十多位,“俾使潮梅人士共同为本院努力”。各方面措施一一落实,搬迁亦便得以顺利进行。南华学院1946年7月开始从梅县搬迁来汕,9月中旬搬迁完毕,10月1日便开学上课。
    在汕头的南华学院专业开设文、商、农三大科。文科即文史系,分中国文学系和历史学系,商科设商学系和会计系,农科设农业经济系。原汕头市立女中校址,于1936年建成于饶平路,是一栋只有八间教室的简易教学楼。1939年6月21日汕头沦陷后,市立女中停办。作为中学,该教学楼已显狭窄,而作为学院,就更显场地不够了。钟鲁斋院长原想在城郊另找地建校,但终归财力不济而作罢。于是他看中了位于崎碌尾原军阀洪兆麟在汕头崎碌建的绥靖公署旧址。绥靖公署占地约二十来亩,建筑物也很宽敞,若能借来办学,所花费用也不多。他遂于1946年秋向广州行辕及广东省政府请求拨用。经过一年多的公牍往来,1947年8月30日,广州行辕最终同意拨借,同年9月18日,广东省政府亦同意拨借该址为学院院址。但因该址为军队资产,还得最后一道手续,就是南京国防部同意。于是,钟院长又亲自到南京面呈国防部,终于得到国防部的同意。1947年底,南华学院师生终于从女中校址搬到绥靖公署旧址上课。
    南华学院的教学实行导师制,对学生注重文化知识和思想修养并重的教育方式。为此,学院设立学生奖学金,鼓励学生刻苦学习。成立学生自治会,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和自律能力。1949年冬,南华学院由汕头复迁梅县,结束了在汕头四年的办学历史。
    一生专注教育事业著作颇丰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钟鲁斋居留香港,出任香港九龙南华中学校长。1952年至1956年任香港九龙崇基学院(今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1956年11月30日因突发脑溢血去世。
    钟鲁斋一生为教育事业奋斗不息,在办教育方面有丰富经验,在教学研究方面,其著作极为丰富。先后著有《小学各科教育新法》(1933)、《教育研究法》(1934)、《现代中国民治教育史》(1934)、《比较教育》(1935)、《两性学习差异之调查与研究》(1935)、《现代心理学与教育》(1936)、《维特嘉系统之实施》(1936)、《德国教育》(1937)、《中国各科教育法》(1938)、《中国国语教育选择》(1938)、《华侨教育之改进》(1941)、《教育法之改进》等专著。此外,还有编成单行本出版的《用实验法去选择中学国文之教育法》(英文本)、《文纳特卡制实验报告》、《爪游三月记》等著作。

你是本文的第793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都市报”2014、5、28
作 者: 曾旭波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