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廷櫆,字文湾,号心澄主人,澄海樟林人,生于明万历年间,明代崇祯七年授三水县教谕,仕清后仕途青云直上,官至湖广左布政使,成为从樟林走出去的一颗潮人明星。
    一
    出身寒微的郑廷櫆,少年的艰苦磨难沉淀着经世的因子;嗜好读书使他超越同龄人的才情。他被毗邻的东陇村明万历顺天庚戌年进士萧定看中,慧眼识珠,带回馆中亲自调教,历时十余年,后又招为女婿。
    萧进士谢世之后,郑廷櫆偕妻子返回樟林。他于樟林南湖园中,辟了一个读书的地方,继续深造,并兼授徒,开始一段蛰伏的人生。
    二
    明天启四年甲子,贡生郑廷櫆由各社庙以庙金资助路费,一身布衣一把雨伞离开家园赴省应“乡试”,中得举人。四次上京赴考均落第,后以教谕回广东补缺。明崇祯七年,授三水县教谕,担起教育重任。
    在三水为官,是他仕途的开始,在署理教育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事。《三水县志·艺文》中一篇郑廷櫆的佚文《创建学东翼舍记》,让我们见识到他的谋略。当时三水知县“首重学务”,捐资置学田赡学。郑廷櫆向知县出谋:在学宫东翼空地建商铺,租给商家经营,以积攒办学资金。知县采纳了他的建议,让身为教谕的郑廷櫆认真筹办。不到一年,学宫东翼房舍30间落成。可观的租金收入,解除了教育资金窘迫之忧,增加了学校设施,提高了教师薪水,满足了学宫书院修葺之需。
    郑廷櫆54岁迁明南都国子监任学录(九品),后北上转燕京国子监任助教(八品)。
    三
    郑廷櫆不是通过科举考试成为“公务员”的,明清政权易手给他步入仕途提供了机会。
    明崇祯十七年3月至5月短短三个月中,燕京城头“三度变换大王旗”(明朝、大顺政权、清朝)。
    满清王朝初定,从中央到地方亟需大批官员,一开始就近在京城招揽大量前明旧吏为新政服务。其时,郑廷櫆正好在燕京国子监任职而被选用。
    郑廷櫆不是前朝重臣贵胄,也没有显赫文名,可仕途晋升的天平却一直向他倾斜。他以其聪明才智、志向抱负,慎行处事,在其任,履其职,敦厚人缘,让其仕途一帆风顺,以卓著的政绩得到举荐和重用。顺治元年5月,郑廷櫆先授户部主事,因清慎自持,为上司所重,迁位居五品的户部郎中;他埋头政务,勤劳王事,于8月便补选河南布政使参议督粮道要职;顺治三年6月,郑廷櫆出任湖广按察使副使驿传道,这是个正四品职位。在任上,他观天察地,检校历史,革除陋规,清理积弊,让驿道路邮政一新;顺治六年5月,任福建布政使司参政兼按察使司副使署按察使事,到了顺治八年9月,他已经是江南布政使司右布政使了。顺治十一年3月,擢升湖广左布政使,虽然此职因当时官场风云,空有任命而实未到任,但终归是他官场履历上的一个句号。从一个举人出身的小吏晋升至“总八闽之宪臬,为三吴之屏藩”,他是成功的。
    四
    在任福建按察使期间,郑廷櫆因审理福建分巡福宁道佥事潘映娄失职案与福州府连江县林科杀人案而声名鹊起。
    据有关史料所载:顺治四年7月,福建分巡福宁道佥事潘映娄在福宁州城被南明军围困攻打,因无援弃城,假借通和以解危,然因计穷力竭,一家21口俱遭杀戮,自己身受刀伤被俘。潘于翌年逃脱,到福州见浙闽总督请死。顺治皇帝谕令将潘革职,并令“详审确拟具奏”。当时审理此案的是前任按察使周亮工,他按朝廷“不能御贼则以身殉职”的要求,有意将潘“按以典刑”(死刑),后因周亮工犯法下狱,郑廷櫆接手此案。他对全案作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再三会审,详审确疑,反复推敲:城破之前潘将官印交表弟秘密出城带走缴验,缴印在先,志犹未逆;州城被围困九个月,绝无外援,因潘之一下属与敌首有旧,故有与敌通和之计,虽不受伪职,但作为主帅,难逃失守之律。终于以“映娄免罪革职,永不录用”结案。潘映娄手下官吏,也因“查无别情,均应免议”,至于普通草民,也就不予追究了。郑廷櫆将潘映娄从鬼门关拉了回来,更使多至数百人免于连坐获罪。郑廷櫆处理潘映娄案条分缕析经纬分明,是对数百条人命的负责。
    顺治六年5月,郑廷櫆署理福州府连江县赖债人殴打债主致死案,以严谨的态度以防连江县审与抚院批示中所涉用从宽刑律,使被告有侥幸逃脱罪责之嫌。对施虐者的苟且,就是对生命神圣的亵渎。他从严释法。
    秉公执法、不徇情枉法,彰显一个官员的文化人格和高尚的灵魂。据乡间传闻。郑廷櫆在外为官期间,他与肖氏夫人所生的儿子却在乡间被人暗杀。他回乡省察,得知是自己的儿子有罪在先罪有应得。当法理与亲情绞缠在一起时,他经过痛苦的心理煎熬,最终选择了法理,不再追究。这却激怒他的原配夫人肖氏,认为他官居高位,儿子被杀却不出头,甚至连查明凶手也没有,由此夫妻结了冤孽。
    五
    郑廷櫆在授湖广左布政使两个月后,急流勇退,致仕谢政,侨居福建上杭,颐养天年。这年他64岁。
    “飞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这大概就是所谓家园情结吧。郑廷櫆的故里是澄海樟林,本该叶落归根,因何谢政之后,却携陪伴他在外的侧室夫人刘氏,侨居福建上杭,一住就是七年呢?
    假如我们翻开历史的册页,就知道清康熙年间清廷“海氛弗靖”,勒令沿海村庄内徙,樟林已废为界外。郑廷櫆致仕之时,樟林正处于战乱之中,故乡处于血雨腥风之中。他为自身和家人的安全,只能于上杭避乱。
    7年之后,郑廷櫆寿终正寝,走完了他平凡而扎实的一生,享年70岁。
    樟林的北郊石厚山为其建了衣冠冢。直至如今,一块碑文:“清 通奉大夫文湾郑公之墓”的石碑耸立在樟林石厚山东面的一个山岗上。郑廷櫆一头安息于第二故乡,一头瞻望家园母土。
    年年秋风疏荒草,岁岁春雨润青苔。乡人并没有忘记给家乡带来荣耀的郑廷櫆,清代三部《澄海县志》都为他辟章立传;王岱志、甯时文志两部县志将他的事迹收入“人物·清正”,李之吉志收入“人物·循吏”。樟林西社的郑氏家庙,供奉着他及其两位夫人的牌位。朝廷封赐他的家人。在樟林西社郑氏祖祠前面的 “敕书楼”中,供奉皇帝赐封郑廷櫆生身母亲的敕书,追赐为“孺人”。

你是本文的第431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4、5、12
作 者: 郭作哲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