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瓶内,绘大千世界1.jpg

章惠璇创作肖像主题瓶内画

方寸瓶内,绘大千世界2.jpg

体验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汕头瓶内画是一门融汇了中西文化的中国民间艺术,与苏州双面绣、潮汕抽纱等被认为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手工艺品类。作为金平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金平瓶内画代表性传承人,章惠璇30多年来默默守护着这一技艺,潜心创作,并在传统的基础上致力创新,让这一非遗文化焕发新的活力。

自制画笔,独特技法展现多彩世界

近年来,章惠璇创作了不少作品。对于门外汉来说,瓶内画就像裹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记者看到,不仅瓶内画是用反手画法,其绘画的工具也十分独特,均是市面上难以买到的。章惠璇绘制瓶内画的工具就是她和家人一起自制的。选用铅丝制成弯勾形的笔杆,在笔尖处镶上柔软而富有弹性的狼毫描笔,执笔法与平常绝然不同,笔端贴近玻璃壁进行反面作画。

章惠璇介绍道,技法上汕头瓶内画的画面受岭南派画风影响,线条纤秀,色彩浓艳加之壶外描金加珐琅彩,金碧辉煌、瑰丽多彩,向人们展示了“小小方寸,胜似大千”的艺术魅力。瓶内画精美绝伦,瓶壶本身也很美观,水晶、玻璃、玛瑙等,壶体造型更是千姿百态,有圆、扁、椭圆、连体等式样,更具有欣赏价值。

融合创新,让传统文化焕发新彩

汕头瓶内画的发源地位于金平区,在80年代的前身是汕头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后改为汕头市特种工艺厂,研究所当年位于市中心,也是许多老艺术家云集的地方,不少艺术大作及科研成果都是最鼎盛时期产生的。

章惠璇介绍,汕头瓶内画的鼎盛时期在上个世纪80年代。当年的汕头工艺美术研究所共40多人从事瓶内画的研究,由汕头瓶内画创始人吴松龄带出了一班高徒,成为粤派的中坚。后来成立汕头特种工艺厂,瓶内画投入生产,还是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传授这门绝技。当年吴泽鲲、赖乙宁、陆丹琳等是吴松龄的第一代徒弟。章惠璇于1986年开始接触这一技艺,一开始师从吴松龄老师,后师从陆丹琳老师。

近年来,科班出身的章惠璇在瓶内画长期以山水、花鸟、动物为主题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利用油画技法和中国画的手法融合在一起,用这种独创的方法绘制自己的肖像。记者看到,绘制有章惠璇肖像的瓶内画栩栩如生,看起来犹如真人。与此同时,章惠璇还不断探索创新瓶内画创作,在传统的国画色上加入油画颜料,让瓶内画更加光彩夺目,令人耳目一新。

走进校园,传递非遗“接力棒”

为让更多人了解瓶内画这一艺术瑰宝,日前,作为金平区图书馆在今年推出的特色品牌读书系列活动,“金苹果读书会”在图书馆举办了“传承非遗文化,感受瓶内画的精美绝伦”的活动。活动现场,章惠璇向大家详细介绍了瓶内画的缘起、代表性人物、作画流程、传承与发展并展示了个人的创作成果。随后,在章惠璇的指导下,大家手持特制的绘画工具,在小小的瓶内勾绘,感受瓶内画作画的独特魅力。活动结束后,大家纷纷表示收获颇丰,既对这一非遗技艺有了更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又在体验中感受到了瓶内画的趣味以及创作过程的艰辛,领悟到了非遗传承人的匠心、专心与恒心。

章惠璇表示,以前老师们一直专心研究瓶内画创作,生活清贫却乐在其中。现在学瓶内画的人太少了,希望通过举办活动,物色一些好的苗子,把这项非遗技艺传承下去。更重要的是,除了传承高超的技艺外,还要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传递给一代代的人。

接下来,章惠璇计划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让更多孩子了解瓶内画,学习非遗技艺。近日,首场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在市大华二小举行,师生们近距离体验瓶内画的作画过程,接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

溯源

据传,瓶内画艺术始于清朝咸丰年间,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形成了京、鲁、冀、粤四大流派。瓶内画首创于北京,之后在天津、山东等地区流传,而广东瓶内画只有40多年历史,并以汕头瓶内画为主要代表。

据章惠璇介绍,瓶内画是一种用特制小笔从小仅容豆的壶(瓶)口进入壶内,用反手画法,在透明的壶壁上绘以人物、禽兽、花卉以及书法等绘画艺术。作画时,收气,力发手腕之上,精细处非目力所能及。无论瓶内画的制作、技法和装潢都有其独到之处,南北派各具特色,以汕头为主要代表的南派,在制作上首先用磨砂石将原本透明的壶内壁打磨成乳白色,之后才作画。这样画面显得更为清晰,颇具中国画韵味。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