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笔下的《社戏》,通过形象的文字彰显出江南庙会的乡土风情。海滨邹鲁潮汕,人文荟萃,办庙会、演社戏的习俗亦由来已久,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民俗文化得到了更进一步的传承与发展。
  “社”在当时的绍兴是一种区域名称,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社区与乡村。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潮汕的“社戏”一般有庙会戏、祠堂戏、喜庆戏等,大部分以庙会戏为主。庙会戏多是谢神戏和祈福戏:谢神戏一般在农历腊月举办,一年到头,答谢神祇对乡土的庇荫;而祈福戏是在开春正月进行,祈求新一年合境平安,六畜兴旺。因此每年庙会戏的演出,比较集中在农历腊月与正月,当然其他月令也有,如三月廿三的妈祖诞、四月初八的哪吒太子诞等等。每逢神道的诞辰,如关帝、妈祖、玄天上帝、风雨圣者、三山国王、城隍、土地等的诞辰,神庙所在的乡村会举办祭祀活动,请来剧团演大戏。这些被奉为神明的,有的是善良美好的精神化身,如妈祖林默娘、雨仙爷孙道者等,也有往昔时保境安民,于国于家作出贡献的忠臣良将、民族英雄,如潮阳的双忠公张巡与许远,还有包公文拯等等。潮汕人民以祭祀的方式寄托着对忠勇正义的先圣前贤的敬仰之情。
  庙会戏一般要演上三五天,甚至是十天八天,大的村社有的还请来多个剧团同时“赛戏”。“闹热”的村社人家往往倾巢出动,同时还邀请亲友前来看戏观礼,各户杀猪宰羊,盘飧佳肴,家醅美酒,盛情待客,以戏侑食。邻近的村民亦会闻风而至,游览庙会观看演出,人员绵亘数里乃至十数里,煞是“热闹”。
  由于庙会戏的盛行,潮汕的国营潮剧团与民营潮剧团,一年到头多转战在乡村各地,演个不亦乐乎。庙会戏在演长连戏之前,一般都得先演出迎神吉祥戏,以博个“好头”,吉祥戏一般有《十仙庆寿》、《仙姬送子》与《京城会》等;每晚演戏快结束时,会奏动喜乐,由扮演状元、夫人的演员送神回庙,以求“好尾”。庙会戏向人传递的多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最朴素的道理,正是这些通俗易懂的道理,成为乡人村妇约定俗成近乎牢不可破的价值趋向,成了维系裨益于乡民和睦团结的价值标准。潮汕的庙会文化,寄予着潮汕人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
  这些节日庆典,除了庙会戏,通常还有游神赛会,英歌舞、锣鼓队、仪仗队一应俱全。近些年,庙会活动还植入时代元素,潮汕一些地区借庙会同时举办书画、木雕、泥塑花灯、潮绣等传统潮艺文化展览。丝竹弦乐,民俗风情,将节日装点得更加缤纷多彩,亦增添了浓厚的“潮”文化氛围。在外的乡贤商贾,每逢庙会节日,也多提前回家参加庆典活动,捐资解囊,福泽乡梓。故因此,庙会亦成为联结闾里、敦睦乡谊的脐带,增强了海内外潮人的凝聚力。

你是本文的第980位读者
来 源: 《揭阳日报》2013-05-06
作 者: 陈泽楷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