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潮汕地区同盟会活动和反清革命义举中,陈质文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辛亥革命成功后,他隐退乡居,热心参与地方事务,急公好义,扶弱护幼,在浦一带颇有口碑。日寇占领浦后,多次上门请其出面维持局面,均遭严辞拒绝,更常常对在外任事子弟晓以民族大义,鼓励他们坚持抗日 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时,一篇名为《辛亥风云激荡下的潮汕》的文章见诸多处纸媒。文中提到:“1911年农历三月,汕头同盟会也在汕头岭东同文学堂宣告成立,潮汕各地都派出代表参加成立大会。”并列举到会代表近十人,其中有“陈质文为蓬洲代表”。以此可知,陈质文在当年潮汕同盟会的反清活动中应是颇具代表性的一员。 但是,由于岁月沧桑,史料缺失,陈质文其人其事一直未能详悉。在陈质文的胞弟,民国时期曾任广东议会副议长陈述经所撰的有关文史资料中,我们也只能粗略地了解到,少年陈述经曾受其兄、同盟会会员陈质文的指引参加孙中山倡导的反清活动。 前不久,陈述经之孙陈礼昭自港回乡省祖寻根,笔者之一的陈琳藩得晤一面,并拜读其随身携带的其叔父陈诗勤的自传手稿,才由此揭开了陈质文鲜为人知的反清、抗日及至乡居的尘封故事。乃以陈诗勤自传材料为依据,佐以乡间访寻的部分口传资料,综合整理,期能局部地还原这位同盟会会员的磊落生平。 陈诗勤手稿上载:“陈质文,号江青,澄海县浦市乡(按:今金平东村)人,生于光绪十年(公元1891年),卒于1949年夏秋之际。”他出生在一个世代货殖耕读人家。其祖父陈创垂是清末秀才,生父陈醉六(名经、号纬澄,或谓亮澄)、嗣父陈练澄,都是名闻一方的绅士。废除科举后,陈醉六以宗族祠堂诒燕堂为场地创办训初小学堂,教育族中子弟。质文、述经兄弟幼年都在该校读书。及长,兄弟一同转至著名诗人陈龙庆(字芷云)创办于蓬洲所城宝莲庵的瀹智两等学堂就读。期间,结识同在该学堂就读的革命党人谢松南(潮安归湖后洋人)。经谢松南介绍,陈质文加入了同盟会,并成为汕头同盟会成立的代表之一,时年仅20岁;而陈述经因年仅8岁,未能入会,便成为谢松南、陈质文的交通员。汕头同盟会成立时,潮汕各地代表名单中,陈质文为“蓬洲代表”,这或即代表江都乃至整个蓬鳄三都一带。其时,蓬洲城尚完好。 在潮汕地区同盟会活动和反清革命义举中,谢松南、陈质文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故辛亥革命成功后,谢松南被委任为潮安县县长;陈质文随其赴任,被委派为某区区长。然而陈质文生性耿介,遇事不擅婉转,不适应复杂的地方纷争环境,不久便辞职还乡,并自此乡居终其一生。 陈质文居乡期间,过着遗老般的生活,执掌起东大巷陈氏一族的族务。尽管短暂的官场经历,使他染上好酒恶习,以至一日四饮,刚及中年,便有酒精中毒的迹象出现,双手颤抖不止,但他仍抱疾参与地方事务,扶弱护幼,匡扶正义,在浦一带颇有口碑。1929年,浦市乡商民协会感于“我乡关脚地方为出入汕头之孔道,熙来攘往踵相接也。年来桥颓路坏,每当春潮雨后泥涂没径,行人苦之。乡人目击心伤,乃与诸同志提倡筑灰路、造灰桥、增建雨亭,亭之前复筑渡头焉。”(见《浦市乡修桥筑路建亭序言》)在这一公益活动中,陈质文倡率乡人认捐,表现十分活跃,其家庭以其生父陈醉六的名义捐款十元大洋。当年所建芷亭抵今尚存,亭中有残碑三石,可佐证此事。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1939年端午,日寇占领浦之后,寇首多次上门,请陈质文出面维持局面,均遭其严辞拒绝。为此,日寇竟决定将其擒获,以强迫他担任维持会长。日兵进村,不久便到达距离其住所熙祖陈公祠不足500米处的市头天后宫。陈质文闻讯,即快步逃跑,一口气跑到揭阳炮台,路途接近20公里。自此,他赁居未沦陷的揭阳邹堂村,家中事务由继配郭氏打理,并由郭氏按月送来生活费用。其侄陈诗勤在回忆录中记述他去探望陈质文时所见的生活情状:“伯父在邹堂租住一单间小房,一床一桌,门口有风炉,就此而已。”不久,因邹堂近前线,常有战事发生,陈质文即迁至揭阳,与避难于揭的其弟述经家眷一起居住。这期间,其长子诗群(后居泰国)在云南金沙江任缉私处处长;次子诗成(后居香港)则追随薛岳将军进行抗战工作,参加过长沙会战、常德会战、桃源会战,且多次执掌薛岳指挥所的前卫工作,颇获器重,战后升任团长。战乱岁月,信息未通,陈质文只能靠日读报纸的战事报道,对照地图,以求知儿子所在,聊慰牵挂之情。同时,更常常对在外任事子弟晓以民族大义,坚持抗日。其堂弟陈榆、陈廓连正是受其鼓励,在敌我悬殊的情况下,以浦地形、地利与日寇周旋。日本兵占领蓬洲城时,拟占用城中制高处的潜园高楼为哨所。此事为陈廓连闻知,便告之潜园女主人,陈龙庆遗孀佘友云,佘太夫人闻讯,赶忙将家人移出潜园,徙迁汕头市区居住,并放火烧毁潜园,粉碎敌寇阴谋。这便是“火烧高楼”的抗倭义举。 因为陈质文急公好义,所以在乡里颇受尊重。居乡期间,他常出面主持公义。如邻村有某族人丁较少,长期受到同村另一大族的欺凌。该小族族众找到陈质文请其出面执言,主持公道。他毫不犹豫当即应承。数日后,陈质文便坐小轿至该村,逢人便说:“要至某某亲友家议事。”自此,再没有听闻小族受欺之事。如是事例甚多,可悉其不厌其烦,缓解了不少乡间的纠纷。 据不完全了解,潮汕有不少同盟会会员,在民国建立之后便与陈质文一样,隐退乡居。这是一种颇为独特的文化现象,陈质文只是一个个例,很值得逐一深入研究,以期丰富这一文化现象,并期能探究其所以然。
|
你是本文的第951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4、6、16 作 者: 黄赞发 陈琳藩
|
|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