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红亭”,是因为亭柱等主色调为红色,俗称“红亭”。但实际红亭是一座纪念亭。在汕头沦陷时期日本人所绘制的汕头街道详图中,将“红亭”标记为“纪念亭”,但这一座纪念亭一直以来都没有在后来的刊物中有所记录,如在1947年曾景辉所著《最新汕头一览》记载的汕头胜景,点出了汕头多座纪念碑、亭,包括已经消失的外马路风灾纪念碑、乌桥火车头的罗李陈纪念碑等,唯独没有提起位于博爱路、公园路交界的“红亭”,这让后来者骤生疑窦。 而回溯抗战前的汕头文献,在《汕头市政公报》第115期-118期里,记载了这么一段话:“建筑李委员扬敬纪念亭。本市各界发起筹建李委员扬敬纪念亭,地点已择定博爱、公园两路交叉点,设计早已完竣,现经出发募捐,一俟捐款齐集,即可开投工程。”这段记述出现在1935年9月的市政公报中,从中可得知,这一座“李委员扬敬纪念亭”就是现在红亭所在地。那么,纪念亭建设时间必然不早于1935年,而红亭所纪念的是“李扬敬”。那么,李扬敬是何人?又为何值得在崎碌建设一亭用以纪念? 红亭:李扬敬与汕头的交集 李扬敬,字钦甫,系广东东莞人,为东莞城内名门“十亩园”李家的后代,生于光绪二十年(1894),民国元年(1912)曾就读于广东陆军速成学校步兵科,结识陈济棠。1917年进入保定军校六期辎重科,随后就读北京大学预科。1921年入伍,进入粤军第一师独立营,同年5月任孙中山总统府警卫团连长。1922年陈炯明叛变时曾率领精干兵卒,力拒叛军,保护孙中山夫人宋庆龄安全脱险,因而一举成名,成为粤军闻人,1927年任黄埔军校教育长,也曾在讨伐“新桂系”军阀中立下军功,1932年出任广东东区绥靖委员,后晋升陆军中将,抗战后也曾主政广东,莞城人曾评价其“革命抗日,功勋两全”。 李扬敬与汕头的交集是在广东东区绥靖委员任上,即1932年至1936年之间,故红亭当时名为“李委员扬敬纪念亭”,“委员”便是指“广东东区绥靖委员”。东区绥靖公署原设在潮安县,但1932年3月便改设在汕头,因此,李扬敬对汕头的印象与感情是很深的。虽然李扬敬是一个军人,但他热心公益、注重乡族,这也可从他在汕头活动的事迹中略见一二。 慷慨捐款,为汕头平民造新村 民国时期汕头重视对贫穷人口的扶助,早在1928年,时任汕头市长萧冠英就已经发表了《筹办汕头市平民新村意见书》,指出汕头这片区域在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商务和居民都十分繁荣,地价快速翻涨,贫苦百姓连租金都交付不出,只能聚居在从西堤到崎碌石炮台一带的海边,也就是俗称“德记前”、“下涂坪”等片区,用小木板搭建枋厝等,卫生和治安问题非常突出。所以,汕头市政府决定选择市郊的厦岭港作为平民住宅修建的地方,称为“厦岭平民新村”。 汕头平民新村在修建时遇到很多困难,首先是需要和厦岭港妈宫前土地即土名“龙舌埔”的原地主进行协调,原土地产权部分属于岐山十属张厝,部分属于侨领育善堂张弼士家族,当时的市政府联合潮州沙田局等进行协调。随后,汕头平民新村遇到了资金问题。当时汕头市政府考虑建设中山公园,因此便合并筹款事项,发行彩票,到1935年,厦岭港的平民新村已经建设有一百多间,容纳平民一千余人。 但在当时,汕头德记前、怡和前的篷寮枋厝仍然非常多,汕头市区的日益繁荣也引来了很多新的贫苦百姓到汕头务工。时任广东东区绥靖委员的李扬敬从自己的薪俸内划出五千大洋,让时任汕头市长李源和等根据实际情况再扩建一些平民新村住宅,让贫苦百姓不用居住篷寮屋,而受台风、火灾的威胁。汕头市政府在李扬敬捐款的基础上,又添加了中山公园奖券的少量利润、潮戏厘(潮剧班旧时缴纳的演出税收)等,决定在光华埠廖氏村下旁塭地(即今平建街周边)修建平民房屋甲等住宅(即容纳人数最多、最宽敞)35间,1935年年底就已经开工建设,随后竣工。 协助购地,建设杏花李氏新村 李扬敬也非常注重李氏宗族的团结,考虑到当时汕头还没有一个李氏的大宗祠,而且在潮汕铁路旁的杏花池(今杏花街至杏花路一巷之间)有很多生活贫苦、务农为生的普通百姓,多以李、辛等为姓,自清末迁至此处。所以,李扬敬以及东区绥靖公署在配合汕头市政府修筑护堤公路以及中山公园北岸的时候,就考虑把此处修建成一处新村,资助此处乡民逐渐购地,约有两百余亩,因为李姓族人较多,决定选址建成李氏大宗祠。李氏大宗祠始建于1933年,到1935年建成。 当时粤北绥靖公署委员李汉魂、东区绥靖公署委员李扬敬、时任汕头市长李源和等李姓名流,都参加了李氏新村以及李氏大宗祠的落成典礼。据杏花村老居民回忆,李氏大宗祠落成时,因为杏花池旁有一两株野生杏花树,在潮汕沿海地区极为少见,而当时却竞相怒放,有些花瓣飘落在杏花池上,众人欣喜,因而将新村命名为“杏花村”。 如今在西港路与光华路交界一角,仍然可以看到当时李扬敬捐款所建设的平民新村甲等住宅旧址,其建筑格局较大,可见李扬敬捐资影响甚巨。虽然现在杏花村的李氏大宗祠已经改建,而杏花池与杏花树早已消失,但是杏花村直巷中仍然有当时李氏族人所建设的大宅院,可见李扬敬等人当时倡建新村,也让一部分平民改善了居住环境,而杏花村依江傍水,隔岸遥望汕头胜景中山公园,自成一景。 李扬敬之所以受到汕头官民推崇,在于其不计较个人得失,愿意解决穷苦人的生活居住问题,这在民国时期也是十分少见的义举,因而红亭一开始,才以“李委员扬敬纪念亭”为名。
|
你是本文的第602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日报”2018、8、12 作 者: 许壁锋
|
|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