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初年樟林成为商业中心——清朝开海禁,澄海是韩江三角洲海运最发达地区 最新 图1张

    作为清代广东最重要的近海帆船贸易口岸之一,樟林港的历史受到了中外学者的普遍关注,除了其与韩江三角洲的河道变迁与海岸地理变化方面的原因外,中山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史学会副会长陈春声认为,清代海上贸易性质的变化也是值得考虑的因素之一。
    陈春声介绍,嘉靖二十六年所修《潮州府志》已记载饶平县苏湾都江北堡有“樟林村”。嘉靖三十五年为防御倭寇和海盗骚扰,原散居于莲花山麓的“樟林”村民经潮州府批准,迁至山下官浦合村驻寨居住,这就是后来樟林港所在。以后樟林很快成为一个在地域社会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聚落。嘉靖四十二年置澄海县,隆庆五年县城落成之前,樟林成为知县经常驻跸之所。
    在明代实行海禁时期,潮州地区海外贸易的口岸主要是孤悬海外的南澳岛。到康熙二十三年开海禁,海外贸易成为合法的活动,澄海县很快成为韩江三洲帆船运输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樟林港的兴起,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
    陈春声介绍,韩江分19口入海,明代以后,由北溪口溯流而上,经宋代人工开凿的运河仙美溪,进入东溪,上至潮州的水路,是从海上坐船到府城,直至韩江上游航程较短,通航条件最好的航线。而樟林就正好位于北溪的入海口处。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它有可能成为粤东最重要的港口。而海上贸易的合法化使这种可能变成了现实。
    陈春声田野调查所得,樟林是在乾隆初年才成为一个商业中心的。乾隆七年以前,后来的樟林地方实际上存在樟林、塘西、仙陇三个聚落,聚落之间有深广的河汊(即后来的樟林港水道)分隔。据乾隆五十六年《樟林扩埠碑记》载:“乾隆七年,奉前县宪杨给示,招民户将樟林沟两傍沟墘荒地许民首建盖铺。东西两计共计建铺一百零二间,后接盖小木板,下面河沟沟水疏通灌溉。每年输纳官租,迄今四十九载,历输无异”。正是由于这一百一十四间铺店的盖建,樟林、塘西、仙陇三个聚落才在地理上结合为一个社区,而且沿河道两岸逐渐发展起长发、古新、广盛、仙桥、洽兴、顺兴、永兴、仙园等8个商业街区(俗称“八街”)。
    陈春声说,在清代整个韩江流域,包括广东的潮州府、嘉应州和福建的汀州府都是严重缺粮地区,乾隆初年开始,清政府就鼓励本国商人从海外进口米粮,洋米进口迅速增加,樟林埠的兴起与这一过程是相适应的。乾隆末年,樟林港口新围地方建立了广东全省规模最大的天后宫,这个主要由船户、商人捐建的庙宇,是樟林港全盛时期的象征。1971年和1972年在南畔洲、和洲附近河滩先后出土两艘清代远洋商船,可以视为北溪下游港汊为樟林港贸易盛期商船锚泊之地的佐证。

你是本文的第444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4、8、19
作 者: 曾漫路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