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阳井都神山村(今属潮南区),滨临南海。奇趣的是,在许多滨海乡村中,地下淡水奇缺,而神山村内,却有宋代古井24口,井水淡而清甘,令人称奇。饮水思源,人们对挖井先贤,宋代学者郑宥的高风亮节世代传颂。

    郑宥,祖籍福建莆田县人,生于书香门第,祖父郑徽,宋宣和二年(1122)于福建乡试中解元,官拜广南三泊漕运货泉都运使,宋绍兴元年(1131),郑徽致仕,郑宥随祖父定居于潮阳神山村。郑宥自幼受到良好家庭教育,聪慧过人,6岁能背唐诗百余首,其祖父郑徽和父亲郑诚爱如掌上明珠,郑宥20岁中进士,官拜礼部宣教郎。在任期内,曾撰写《乡学论》等倡导在农村普及教育及兴学培才专著多篇,遗憾的是至今未能找到。

    郑宥在任宣教郎时,廉洁奉公,竭尽心力,为兴乡学的事迹被广为传颂。宋绍兴十九年(1150),郑宥到江浙一带考察,当时江浙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商贾众多,他不辞辛劳,动员巨贾捐资兴乡学,提出:“兴乡学、育英才,则善莫大焉。”巨商和富有人家纷纷慷慨捐资办学,兴学之风遍及城乡,当地民众对郑宥有口皆碑。

    宋乾道三年(1167),郑宥致仕回到老家神山乡,其时天旱,地下水多咸苦,村人饮水困难。乡人常因水源之争与邻里纠纷。郑宥常告乡邻,应以礼义待人,互让互助,和睦邻里,不但化解矛盾,亲邻睦里,也在邻村近里蔚然成风。郑宥见多识广,他从东南沿海一些滨海乡村,能挖掘甘清地下淡水得到启发,决心解决乡里缺水难题,为了勘测能挖出清淡的地下水源,他不顾寒风刺骨和烈日当空,走遍乡里周边海滩各地,认真勘探,终于找到数处地下有清甘淡水的地方。他对乡邻说:“地下涌清泉,挖井当可解燃眉之急。”为挖水井,郑宥捐出巨资,在海滨地挖掘水井24口,当清清甘泉涌出时,乡民欢呼雀跃,额手称庆,村头巷尾,皆曰郑宥功德无量。

    宋乾道九年(1173),郑宥逝世,葬于潮阳南山竹竿龙地方,墓地占地300多平方米,为大南山保存最好、面积最大、艺术最精湛的宋代古墓葬之一,墓两侧有石碑,石碑上雕刻花鸟对联,花鸟雕刻精细,簇簇鲜花绿叶,清新悦目,飞鸟姿态各异,十分传神,由此可见潮汕宋代的石雕艺术已是十分精湛,相传道人何野云(俗称虱母仙)曾于明初专程到南山参观郑宥墓园,留下了“龙虎伏降常不老,子孙拜扫永无疆”的题辞。明嘉靖四年,其后代子孙重修郑宥墓时,把此题词刻于墓前碑石上。

    郑宥子孙后代繁衍,名人辈出,子开先,孙慈珍,皆登进士,宦分别为“皇官侍读”和知府,后代子孙更是人才济济。日前,郑宥后代子孙从世界各地回乡寻根祭祖,与乡人共叙乡情亲谊,弘扬祖德,为振兴中华、振兴家乡贡献力量。

你是本文的第498位读者
来 源: 《汕头日报》2013-09-01
作 者: 郭亨渠 郑成兴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