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工人文化宫“职工的学校和乐园” 最新 图1张
    中国各地的工人文化宫是全国解放后,在工人当家做主的历史条件下,自中央到地方各级工会组织创办及管理,以“职工的学校和乐园”为定位和宗旨的城市文化设施,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大亮点,也是中国工人运动的一大特色。
    作为粤东中心城市,汕头市工人文化宫是粤东地区最早成立的文化宫之一,1951年5月1日创办,最初地点在居平路江旅社大楼,以组织和吸引职工学习文化和开展文娱、体育活动为主要业务,当时室内活动场地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设有图书室、阅览室、剧场、舞厅、艺术室、体育室、文娱室等。有了固定的活动场地,汕头工人的许多大型会议,如汕头工人模范庆功大会、汕头首届及第二届劳模大会、汕头市第二次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均在这里举办。
    1958年5月1日,工人文化宫迁址汕头市利安路62号,新址占地面积26000多平方米,为南北向长方形,东临人民广场,南临海滨路,毗邻国际客运码头。文化宫内活动场地有工人影剧院,内设有图书室、棋艺室、文娱室、舞厅和乒乓球厅的文化大楼,溜冰场,球场,休息室等。1961年,由汕头市建筑行业老工人设计、施工,机关干部和文化宫职工义务劳动建筑起老工人休息室,并命名为“翠园”(图①:1972年的工人文化宫翠园为老工人活动室,王瑞忠摄)。以后又相继建了演员化妆室、演员宿舍、露天剧场、露天电影场、灯光篮球场、旋马场、展览馆、摄影院、笑嘻嘻乐园、招待所、茶座、健身场、培训中心、录像厅等,室内建筑面积约7000平方米,并进行全面绿化,种有不少无花果树和桑椹树。之后,汕头市的很多全市性大会,如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财贸系统标兵大会、女能手代表大会、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群英大会等等都在这里举行,可以说工人文化宫已成为汕头人奖先扬优的一处神圣之地。
    1967年,按广东省革命委员会通知,汕头市工人文化宫移交汕头市文化局领导,汕头市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并入文化宫,1971年更名汕头市工农兵文化服务站,与中山公园合并。1973年7月23日,汕头市工农兵文化服务站重归总工会领导,恢复“汕头市工人文化宫”名称。此时的文化宫,平常时间都是免费开放,只有周末晚上才收每张2分钱的门票,如果是市级企业单位的职工,只要出示《工会证》即可免费进入。1973年秋,汕头戏曲学校复办,这里又成为戏曲学校大型文艺演出的表演场所。1974年,戏校学生在此参加拍摄《潮梅春光》,学生们阵容整齐、技巧纯熟,令人赞叹,一时传颂(图②:1974年汕头戏曲学校学生参加拍摄《潮梅春光》,引自《梨园春草》)。
    工人文化宫在改革开放之前,可以说是汕头最风光的一个地方,从中央到地方的不少文艺团体、社会组织,时常在文化宫举行演出或举办活动。一般演出地点是在文化宫内的工人影剧院。工人影剧院原先称为工人戏院,主要演出潮剧和其他戏剧,后来增加了电影放映,也相应改称为影剧院。影剧院共2层,分为前座、后座和楼座,共有观众座位1500多个,后来又建成3层楼的化妆室和演员宿舍,总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其大门面向人民广场,设计壮观,颇具气势,汕头市内各单位的许多大型室外活动经常在工人影剧院外临路空地举办(图③:上世纪70年代,汕头市第十二中学队列操评比大会在工人文化宫影剧院前进行,引自《12中50年纪念画册》)。
    在工人影剧院旁的灯光篮球场,与汕头体委篮球场一并成为汕头最具规模的篮球场。每逢周末夜晚,灯光篮球场多有球赛,参赛球队都具一定实力,是当时汕头市民较多关注的赛事。灯光篮球场旁边就是工人文化宫露天电影场,每天晚上都会放两场电影,电影票价1角,成为市民消遣娱乐的好去处。
    1979年,工人文化宫荣获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华全国体育委员会授予“职工体育先进单位”称号,1983年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工人的学校和乐园”称号。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1988年以后,工人文化宫集资把工人影剧院改造为一流影剧院,装饰雅致的咖啡厅,富有特色的歌舞厅、游戏厅、影视厅等多功能文化娱乐总汇,又改建露天灯光篮球场,恢复体育室、棋类活动室,修缮充实健身场、灯谜台、自娱自乐舞厅、图书馆、培训中心、招待所、餐厅,建设园林式星亭,利用围墙扩建出租为沿街商店,使文化宫成为学、乐、食、住多功能文化活动场地,许多汕头人闲暇时与家人好友到文化宫活动。(图④:1979年工人文化宫入口处广场,王瑞忠摄)。可以想象,这一时期,有着数十年历史积淀的工人文化宫,不仅是汕头人喜爱的精神文化乐园,而且在普及推广群众文化的工作中,成为汕头人民学习教育的中心。
    1993年,工人文化宫动工改造,原有建筑物全部拆除无遗,老汕头人对文化宫的记忆只能定格在一张张老照片上了,每当路过文化宫旧址,总是让人唏嘘不已,正是:
    秋尽青山南海滨,寒风初起倍伤神。
    渡轮长笛催人促,绿瓦红墙别梦真。
    最喜佳音传赛事,每怀春雨洗凡尘。
    高楼商肆渐迷眼,谁记当年老市民。

你是本文的第516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
作 者: 陈嘉顺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