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美好的童年时光里,最不能缺席的,是一棚木偶戏。萤火与烛火齐明的乡村夜晚,伴着铿锵有力的鼓乐和婉转优美的潮剧唱腔,一棚引人注目的铁枝木偶戏上演了。小小的木偶挥袍甩袖、或坐或跪,亦趋亦步,举手投足俨然真人。才子佳人的缱绻情愫、名臣良将的忠心义胆……引得台下观众赞叹不已!
铁枝木偶戏脱胎于皮影戏,宋朝末年随中原移民传入潮汕,至今仍被俗称为“纸影”和“皮猴戏”,揉合民间传统戏曲,剧目大多取材于民间故事和潮汕歌册,如《五福连》《苏六娘》《一门三进士》等,音乐唱腔和表演动作均有潮剧的特点,也称“微型潮剧”。
从前的乡村,每逢节庆或者庙会,乡民们都会请来木偶戏班唱几天戏。小时候的我们总是将小戏台围得严严实实,翘首以盼鸣锣开戏。袖珍的戏棚大约长四尺、高五尺,眉帘绣着喜庆的“双龙夺珠”或“狮子戏球”,顶上是金灿灿的戏班名号,台中挂着绣帘,一对小巧的桌椅是最常见的道具,灯光布景极其简陋。小孩子不听戏,只看戏,艺人们手中的木偶才是我们的最爱,一举一动惟妙惟肖:大将们拿着兵器轰轰烈烈地打斗,难分难解,热闹的锣鼓驱赶了睡意,几十个回合大战之后,一方败走,腾云驾雾搬救兵去了……眼皮渐渐开始打架,不知过了多久,当锣鼓紧敲疾打,唢呐热烈地吹起,只听得“五男二女,七子团圆啰”,一看台上,小姐和公子拜堂啦!木偶戏就在我最后的清醒中浩浩荡荡结束了。
木偶戏班半农半艺,在农闲或喜庆的日子里演出,大多由家庭组成,规模不大,五六个人到十几个人不等。他们行走在崎岖泥泞的乡间小道上,风雨兼程、且歌且行,缔造着属于自己的生活,戏台也是临时的家。木偶戏的表演全凭一双手,“一口道尽千古事,十指操弄百万兵”是木偶师最生动的写照。他们在帘后盘膝而坐。坐在正中的,一般是资历较浅的,叫中剧;左侧叫副剧;右侧的叫正剧,是戏班的核心人物。在数尺见方的帷幄中,一丝不苟地运筹着木偶们的命运,仅用十指的勾、挑、提、拉实现细腻逼真、生动传神的表演,念唱着他们的悲喜,将呆板的木偶变成情感丰富的剧中人。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们崇拜着先人的智慧,也惊讶于精致考究的工艺制作,台上活灵活现的铁枝木偶是“捆草为身、扎纸为手、削木为足、塑泥为头”,根据不同的行当穿戴不同的戏服装束。小木偶高四五十厘米,后背和两手分别穿上三支铁枝,也称“剧筷”,用于表演,生旦净末丑无不栩栩如生。
岁月变迁,时代发展,那些惊艳童年的木偶戏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作为一种古老艺术的留存,铁枝木偶戏有它自身存在的价值,这一民间瑰宝,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才智和生活向往,更寄予许许多多个人志趣与情怀。随着铁枝木偶戏再次被挖掘和关注,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非遗名录。曾经孤独、沧桑的铁枝木偶戏洒脱重生,重新焕发迷人的艺术风采,并融入了当代舞台,将一个个精彩的日子留给我们长长的岁月。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