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近代以前,妇女受封建专制压迫,社会地位低下,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在“女子无才便是德”封建传统观念的支配下,女性被拒于学校大门之外,终生远离系统文化知识的熏陶。随着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女子教育才受到政府和国人的重视。1907年清政府正式颁布了《女子小学和师范学堂章程》,制定了女子教育的课程内容、教学制度等,终于使女子教育合法化。在那个年代,潮汕地区也与其它地方一样,兴起了一股创办女学的热潮其中有教会办的,也有官办的、私立的。
    教会开创潮汕女校之始
    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西方列强派遣大批传教士来华传教,他们是要通过教育来达到传教的目的,创建教会学校是作为传道的重要辅助手段。1844年,英国女传教士阿尔德塞在宁波创建了一所女塾,这是近代中国的第一所女子学校,也是近代女子教育的开端。伴随着传教活动的扩展,教会女子教育日益兴起并走向成熟,出现了“教会所至,女塾接轨”的局面。
    潮汕的女子学校,最早是由西方传教士开办的。汕头作为中国较早开放的港口城市,也是教会女校创办较早的地方,女校性质包括幼稚园、小学、中学等。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就有两所教会女校同年落户于汕头,一是美国基督教浸信会派斐女士在石开办一所圣经女学校,称为明道妇女学校,创办初期每年教学是2至3个月,然后学员由斐女士带去各地传道。从创办到1903年的30年间,招收335名学员,后来学校规模扩大,从1903年到1920年的17年间共有531名学员,该校被称为“世界首个女子圣经学校”,评说它“开远东女学之先河”;二是英国基督教长老会派李洁女士在汕头大马路创办淑德女子学校,首期招生90人。该校开办长达60余年,至1937年才停办。随后是1880年,美国浸信会传教士约翰及其夫人在妈屿(后移石)开办正光女学(即正光女校)。1921年,正光女校开始招收女中四班,学生134人。1926年正光女校与石中学合并, 改为私立光中学。1881年,英国基督教长老会又在汕头开办培德女校。1917年,长老会女会在汕头外马路首设福音幼稚园。1920年,浸信会在崎碌善庆里开办真光幼稚园,后来又在石开办引明幼稚园。
    此外,清末陆续在潮汕地区创办教会女学。1885年,英国基督教纪多纳、冯坚绣牧师在揭西五经富开办五育女子学校(五育:德、智、体、群、美),开办初期是小学,后增加了初中。1887年,美国浸信会甘武牧师及夫人在梅县创办广益女学校。1899年,美国牧师思雅谷的妻子在揭阳进贤门竹巷陈厝书斋静远轩开办静远女子识字班,该班聘请澄海人陈美贤(女)为教师,学生只有12人,主要教读圣经,两年后停办。1906年,天主教会神父丁热力在海阳(今潮安)县城办真原小学堂,设置男、女两分校,“开海阳县女子入学风气之先”(参见《潮州历史》)。1908年,受基督教会之托,邢瑞鸣在揭阳北门马牙街开办宗光女校。该校历届学生共有150人,学习科目有国文、数学、历史、地理、圣经等。学校由教会筹资,也只收教徒家女孩为学生。1919年,该校更名为“真理女校”。1918年,美国浸信会在揭西河婆创办培光女子学校。
    政府投资开办官立女校
    教会女学的存在,直接影响了中国人的教育观,以梁启超为首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认为教育才能救国,将兴学校、开民智、育人才视为变法图强的根本途径,特别是女子教育,如若不力,则“女学衰,母教失,无业众,智民少”,而办女学,就是强国保种的重要措施。在其倡导下,国内陆续出现针对女子教育的官办学校。
    潮汕地区较早出现的官立女校是1909年,在潮阳县学宫旁魁星祠创办的官立女子初等小学堂,课程除照初等小学堂的科目设置外,增设刺绣、尺牍等科目。进入民国后,1915年,海丰县创办了县立女子初级小学,揭阳创办了县立第一女子小学。同期的还有官立广州旅汕女校,校址设在汕头内马路广州会馆后面,有女生48人。1920年,潮阳女子小学在棉城筹办,选魁星祠作校址,并于次年春开学。该校由潮阳首任民选县长陈坚夫倡建,并捐款1000余元为修建及购置设备费用,聘潮安人饶云秋为校长,最初只办4年制初级小学班,学生几十名,后逐年增加班数,至1925年增办高级班为完全小学。1923年,揭阳创办了县立女子师范学校。1924年,汕头创办了市立女子中学,校址在崎碌饶平路,首届招2年制新生78人,其前身是女子师范讲习堂。同年,还创办了女子职业学校。1927年,潮安创办了县立女子中学,校址在潮州西湖山麓,其前身是县立第一中学,女中开办两年后停办。1931年,揭阳县在考院旧址创办了县立女子中学。
    长期以来,“女子不能与男子同校读书”,这是对女性的不公平。20世纪20年代伊始,这个不平等规章被打破。1921年,学监李春涛代理潮州金中校长,锐意革新,率先实行男女同校。1923年春,汕头市私立友联中学附设女部招收女生。同一年,汕头市私立震东中学、揭阳一中、揭西县城中学也开女禁,招女生。1925年,杜国庠就任澄海中学校长,破例录取蔡楚吟等6名女生,开创澄海中学男女同校之新风。
    开明人士兴办私立女校
    私立学堂是由宗族士绅、华侨或商人兴办的新学堂。1903年,清政府学部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废科举,兴新学,但女子教育仍被认为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在政府不是很反对的情况下,潮汕一些知识分子和开明人士陆续创办了一些女子学校。但因风气并未完全开化,只是以私立形式存在。1899年,陈美贤先是应聘在基督教女子识字班当教员,后于1901年自行在揭阳北门创办女子识字班。1905年,榕城人陈宝莲在榕城西门昭武第创办闺秀女子学堂,收学员20多人,主要授以绘画、刺绣、裁衣,兼授古文。数年后,闺秀女校因缺乏资金停办,陈氏又先后受聘于潮阳、普宁及邑内各地女塾,致力于女子教育。1908年,澄海瀹智小学校长陈芷云在澄城创办毓秀女子师范学堂。同一时期,普宁县也出现一所黄都女子学堂。1913年,邢瑞鸣在揭阳竹巷内创办静远女校,开始只招20多名女生,办一个班,不到4年,全校就有80多名女学生,连邻近的男孩子也到这里来上学。女校分成4个班,学习国文、数学、历史、地理、珠算、唱歌、手工刺绣等。后因经费不足停办,到1920年复办,一直到1929年才停办。“静远女校”是当时私塾学校中办学时间较长,教学质量较好,影响较大的一所女校,培养了许多品学兼优的学生。
    进入民国后,女子教育的呼声更大,私立女校相继出现。1912年,陈舒志召集同学挚友在汕头崎碌大马路创办私立坤纲女子学校,成为潮汕地区第一位女校长。该校有教职员10人,学生83人。1913年,毕业于广州两广女子师范学堂的林质兰在澄海县城红门宫创办澄海私立女子学校。由于治学严谨有方,学生成绩优良,翌年遂改为澄海县立第一女子学校,校址迁于城隍庙育婴堂旧址,并附设女师讲习所,以解决毕业女生的升学问题。不久澄海县又出现南洋女校、私立宗英、城南等女子小学。1915年,邢瑞鸣联合揭阳县长周伯初在韩祠路创办揭阳职业女校。民国十年以后,潮汕各地开办私立女校有增无减,汕头立英女校,校址设在汕头福安横街乾泰厝内,女教员2人,女生35人。崎碌真光女子国民学校,校址设在汕头崎碌内马路善庆里,教员2人,女生27人。杜氏女学院,校址设在汕头中学路,女教员2人,女生30人。1922年,汕头市坤德小学创办,该校女校长只身奔赴南洋游说募捐达3个月,解决了部分办学经费,受到当时省督学的褒奖。1924年,汕头私立女子职业学校创办。1930年,私立启明女子小学在潮阳成田乡溪东村创办,招收不识字的新媳妇和大姑娘入学。1932年,潮阳峡山乡人周武卿在家乡独资创办私立武卿女子小学。
    在众多的私立女子学校中,部分是海外华侨资助创办的。1915年,潮安枫溪侨属创办女子坤范学堂。1920年,旅泰侨属叶楚卿在其家乡潮安彩塘仙乐村开办私立仙乐女子学校。同年,潮安庵埠旅居新加坡华侨许苏魂筹资创办凤歧女子夜校。1927年,饶平县钱东镇紫云村旅泰侨属黄敬岳、黄敬梅在家乡开办启英女子学校;1928年,旅泰侨胞余子亮捐资委托老归侨李时珍在饶平黄冈创办中山女子初级小学。1932年,南洋著名华侨商人胡文虎捐巨资兴建汕头正始学校教学楼,纯粹招收女生,故又名“正始女校”。1934年,旅泰归侨马淑辉、马岱侬姐妹在潮阳和平镇里美村创办私立启智女子小学。
    从清末到民国,潮汕地区社会各界兴办女子学校,对于反对旧礼教、提高妇女的文化素质和社会地位,有着积极作用。

你是本文的第1500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4、3、7
作 者: 陈楚金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