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少如,亦诗亦谜言情志 最新 图1张
    潮汕数百年来是灯谜之乡,盛产谜人。汕头开埠以来,灯谜跟进汕头,并使汕头成为粤东灯谜活动中心。谜人涌进汕头,其中为推动汕头谜艺发展作出卓越贡献者不计其数,此处单表赵少如先生。
    赵少如先生,谜号松雪、吟风,1895年出生于潮州府城城郊书橱村,这也是他的祖居地。先生中年移居汕头,一直到1975年走完人生全程。先生出生于书橱村,似乎兆示其一辈子与书结下不解之缘。他博学强记,诗有造诣,尤擅灯谜。先生青年时在潮州府城当店员工人,业余玩谜,很有才名,是民国时期潮汕著名灯谜组织“影语研究社”三十六位成员之一。
    作品多为训音提义,以诗谜和潮州赋体谜见长。上世纪30年代,先生携家眷迁居汕头谋生。因其业务精湛,被位于安平路东段的合发布庄聘为“家长”(经理;长,此处潮音读gion2)。先生来汕,遂使汕头谜坛增加了一名虎将,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赵先生以满腔热情投入新生活,以新作品歌颂新生活。谁料,不久先生接到有关部门对他的禁令:他在旧社会当过“家长”(经理),是“资方代理人员”,是资本家剥削工人阶级的帮凶,因此没有资格站在社会主义的文化宣传阵地上。这禁令对先生不啻是晴天霹雳,而让所有认识他的人都感到委屈和惋惜。而更为钦佩的是,先生处变不惊,依然过着他平平淡淡的日子,玩着他心爱的谜艺。
    他生活在新社会的26年里,创作出大量的灯谜作品,其中有与人合作的《香水风华传》、《二老墨余》两本集子。他的作品不能以他的名字公开发表和开猜,就以其他谜人的名义公诸于众。最令人赞赏的,他这个时期的作品,大多能与时俱进,配合时政宣传的需要,有一定的思想性,换言之,有理论色彩。择几则解读如下——
    丑事利是图,深入反贪污。
    迈步向前进,狠将劣根除。
    谜目:农具一
    谜底:犁
    此谜谜体属潮州赋体谜。
    此谜作于上世纪60年代初的反贪污运动中,现在读起来,仍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为政最忌贪,只有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督机制,采取有效的监督措施,杜微防渐,才能保持廉政,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向前。
    谜文首句叫响谜底,十二地支中,“丑”的所属生肖是牛,扣合“牛”。事,作动词“服侍”解,撮合之意思,“牛”与“利”撮合,即是“犁”字。其余三句描写犁使用时的状况和犁的作用价值。犁,是深插进污泥中将土翻过来的,人使用犁翻土时不断前进,深翻土的田地,野草旧根都被挖出来。
    犁,耕地的主要农具,春秋时代就出现,近代犁分为铧犁和圆型犁,潮汕地区用铧犁,现在,潮汕地区基本实现机耕,犁已不再以独件农具的面目出现,青年人多不识了。
    印度边疆挑衅多,百般花样起风波。
    皆因美方经把戏,撬空撬隙大操刀。
    谜目:行业一
    谜底:木雕
    此谜谜体属方言赋体谜,运用比喻法。
    此谜创作时间是20世纪60年代初。是时,印度当局在美国当局的支持下,利用边境问题向中国寻衅。中印边境战火连天,弹痕遍地。谜文浅显易懂;印度当局总是在我们的边疆无事生非,玩弄各种把戏掀起战争风波,这都是美国当局幕后操纵的鬼把戏,无中生有制造借口点燃战火。
    隐喻的谜理是:可作为木雕的材料挑挑拣拣真不容易得到;在选好的木材上,巧匠们能雕出各式各样的艺术造型;巧匠们精益求精,为把每件作品制作得更加美妙精致而费尽了心思,操起了精巧的工具刀,精雕细琢。
    “印”,潮人旧称木雕一类工艺为“雕印”,“度”,作“度量”解,整句会意为“思度可作雕印的材料”。第三句别读为“皆因美/方经把戏”,潮音的“经”,义有操作、设计、策划等。“撬空(潮音读kang1)撬隙”,潮俗语,意为无中生有,用此语别解,极形象地描写木雕的工作情景:精致的雕刀,按图形不停地在木材上挖出了一点一点的木屑。
    光头特务骗死人,弄神弄鬼口喃喃。
    假钱假银四散使,害人破家哭呛呛。
    谜目:迷信活动一
    谜底:做功德
    此谜谜体属潮汕方言赋体谜,运用比喻法。
    此谜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末。当时的汕头地区有两大政治运动:一是“反特斗争”,另一是破除迷信。赵先生为此而作斯谜,谜面宣传的是“反特斗争”,谜底批判的是迷信活动。
    当时有这样的新闻故事:潜入大陆的“美蒋特务”使用假人民币,收买一些对现实不满的人加入特务组织。不久东窗事发,当事人害己也害了家人。谜面用简约的文字改写了这则新闻。然而,入谜时却是另一种解读:理着光头的和尚干的是特别的任务,他们利用死人骗人钱财,他们装模作样,请神问鬼,口中念念有词,纸钱纸银烧了一大堆,那些孝男孝女跟在和尚后面团团转,哭声震天动地,由此还要破失很多资财。
    此谜,至今仍有现实教育意义。虽说,现在尊重民俗文化,对于做功德这一民俗活动不再反对禁止。但是,我们应该站在现代文明的立场上审视民俗文化,对于良俗,一定要予以支持,让其传承、发展;对于陋俗,是应该摒弃的。该不该做功德,我不置评,但我要指出,做功德中的互相攀比、铺张浪费现象自古就让有识之士诟病。今人当鉴,当戒。

你是本文的第573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都市报”2014、3、12
作 者: 鄞镇凯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