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波澜壮阔的大海为背景,一条近10米长、龙头鱼身造型奇特、色彩艳丽的巨鳌,在擎珠人的引领下翩翩起舞,它时而在波浪中畅游、时而背负龙女吹萧欢歌,最后口喷龙彩焰火,飞腾旋舞跃登龙门……这种充分显示潮汕人奋发进取精神风貌的大型广场舞蹈,就是澄海区莲上镇永新村的鳌鱼舞。有着近70年历史的鳌鱼舞,今年4月份已成功地列入了我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正在积极申报省级“非遗”。 冲刺省第三批“非遗”名录 追寻鳌鱼舞的历史,可谓传承久远。鳌鱼舞的创作题材来自古代神话传说,鳌鱼是神话中的精灵动物,龙头鱼身,形态奇异。古人以鳌鱼沧海负山,足立四极,跳跃龙门,升天化龙为喜庆祥瑞象征。原广东省农业厅副厅长余锡渠1943年在家乡澄海永新村从事革命活动时,为配合革命形势的宣传和斗争需要,创制了鳌鱼舞。当年,余锡渠开展地下革命,经常借鳌鱼出游机会,让鱼背上的“龙女”吟唱地下党创作的革命歌谣,进行宣传,鼓舞革命斗志,并借作联络手段为地下党筹措活动经费。因而,鳌鱼舞还附有革命色彩。 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民间艺人不断丰富完善鳌鱼舞的表现形式,配以曼妙翩跹的“鱼灯舞”,众星捧月地衬托出“鳌鱼”的昂藏气势,又增加鳌鱼舞的层次感,营构斑斓多姿的海底景象。鳌鱼舞经过第一代创作者余锡渠,第二代余阿糯、余书卷,第三代余宗泰、余四兴等艺人不断琢磨道具和表演形式并反复修改而完善起来。 现在鳌鱼舞已与潮汕工夫茶、潮州歌册、陶瓷微书、太安堂中医药文化、贵屿街路棚、后宅元宵渔灯赛会和濠江楹联习俗等8个项目入选我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并将以此申报省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三代传承人重整旗鼓 每逢节庆,鳌鱼舞均会出游助兴,广受群众欢迎,1988年还上省城参加广东省欢乐节,轰动一时。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由于受到乡邻失和等问题的影响,乡人无心舞鳌,“鳌鱼舞”道具统统被锁进了村里老人协会的储藏室,尘封了十三年之久,鳌鱼舞也面临着失传的严峻考验。2006年底澄海区举办的金秋联谊会上,蜈蚣、龙虾、双咬鹅等澄海传统广场舞蹈在海内外嘉宾面前大展风采,赢得一片赞赏之声,这些深深地刺激了鳌鱼舞的传人,他们下定决心,要使潜伏十多年的“鳌鱼”重出江湖。鳌鱼舞第三代传承人之一的余宗泰和村里其他艺人们拿出原来的老鳌鱼骨架,重新买来丝纸,扎起了一条长约10米的“鳌鱼”。又召集村里的青壮年进行培训、排练。全新亮相的“鳌鱼舞”文艺表演队由鳌舞、潮汕大锣鼓、潮乐、彩标、扇子舞等组成,共450多位演员。全舞分成“鳌鱼出海”、“遨游搏击”、“登鳌同庆”、“龙门献宝”四个章节,气势磅礴,韵味隽永。 保护民间文化要靠老百姓 澄海文化馆艺术顾问、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张哲源先生认为,鳌鱼舞发端于中国传统古典舞蹈艺术,首创 于澄海滨海农村,依托于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潮汕文化,吸纳了潮汕工艺美术、音乐、舞蹈的艺术精华。这种民间舞蹈,它既然来自民间,生命力也就存在民间,这种草根性注定它有很顽强的生命力。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最终要落在一个“民”字上。张哲源建议,要保护传承鳌鱼舞,应由老艺人以师带徒培养接班人,加强骨干队伍培训,并要经常开展活动,以使表演艺术长盛不衰。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