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海人建府第,少不了在门楼上立块匾额。匾额分为二类,一类是写着“大夫第”、“明经第”、“儒林第”等等,表示先祖曾做过或进过儒林,属士大夫行列。另一类是写着“西河旧家”(林姓),“汾阳世家”(郭姓)、“太原旧家”(王姓)、“颍川旧家”(陈姓)、“’家”(蔡姓)、“弘农世家”(杨姓)、“江夏旧家”(黄姓)、“清河旧家(张家)、“彭城世家”(刘姓)等等。上面写的是各姓的郡望。潮人祖先从中原来到这里,虽离开原籍已久,仍念念不忘先祖当年的郡望,要刻在门楣上,让子孙世世代代记住大树根在何处。这情形,潮汕各县大体相同。除一些书斋各自别出心裁,写什么“咏梅花庄”、“采玉山房”、“半园小筑”、“卧云深处”一类高雅名称外,宅第都比较规范,极少标新立异。这情形与外地大异其趣。
    澄城有几户人家的府第门额与众不同,它们是荣禄第、秋官第、通云第、省三居。秋官第和荣禄第在海防馆,一是明代刑部主事周世玉的府第,一是清雍正朝荣禄大夫陈勇的府第。我在《“崇爷厝头”与“秋官第”》文中已作了介绍。
    “通云第”在城北大巷5号,是黄姓宅第。这一户人家,和三妃宫的黄际遇是同一派系,因祖先当过“通判”的官,门额也便书上“通云第”显示一下。这是一座比较讲究的近代建筑,目前大体完好。和其它古老建筑整个门全用石雕不同,这个门楼都贴上”红毛瓷砖”。在清末,这是一种时尚。“省三居”与“通云第”紧靠,门临刘厝馆,乃当年北社乡长陈汝谦(外号矮鼓)的住宅。目前已残破不堪,成了出租屋。“省三居”其名,取自《论语》“学而”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取这样的名称,目的在于告诫儿孙要经常反复地自省自警。“省三居”其名带上书斋味,通云第、荣禄第和“水溜口”的观察第不同,有些近乎潮州城的“三达尊”一类。
    现在,必须介绍城北“大巷”。这条约两百米长,一头通大街,一头接蜈蚣桥,东西走向的街巷,只有一个门楼姓程,其他都是黄姓和陈姓。黄姓约占七成,陈姓也不可小视。靠近刘厝馆的“省三居”是陈姓住宅,其祠堂芳祖祠(解放后成了城北粮站)是北乡公所。芳祖旁有一条巷,这头通大巷,那头通黄厝巷,叫敏祖祠巷。敏祖祠巷是埔美陈荣书及其家族的祠堂,相连的是他们的住宅。解放后,50至80年代,这里是县法院和县检察院的办公地点。北面的燕祠祠巷,也是埔美陈姓中颇有势力的人物在城内的据点。解放前,城北和埔美是合成一个乡的,叫“北社乡”。北社乡的管理范围很广,包括今天的城北管区、埔美乡(连北门仔、溪氓下)和新乡,此外,西门的吴厝村、陈厝乡,城东的金城巷至冯公祠一带,也属北社乡。由此,埔美人一直不把城北当外乡,而当作自己的家园。这一观念,即使在分治50多年后的今天,仍不会淡忘。许多埔美孩子仍喜欢来城北小学读书,收“择校费”也不怕。大北门内外,一直是城乡杂处,从来无甚差别。这种现象,其他管区也存在,城西住着西门农民,城东住着东门农民。城北有一条“猪屎巷”,即假山后至大巷头,原来外新溪路段,一直是埔美农民在养猪。农与非的差别,今天只存在户口管理上。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这一切终将成为历史。
    由于城北以黄姓和陈姓为主(埔美陈之外,还有市巷陈、古巷陈),大巷更是陈、黄二姓的天下,解放前住着许多“霸”级人物,成了一条赫赫有名的“霸”巷。澄海县的要员,经常是大巷各大户的座上客。1948年11月,新任澄海县长侯慕彝履任,第一件事便是到大巷拜会陈荣书和黄峻六两位绅士。陈荣书的“霸”名,只有后巷池的陈崇侯(兄弟五人,被称为五虎)可以比拟。只不过,“五虎”欺压乡邻,陈荣书一般不欺侮近邻,以为这只算鼠辈。陈黄二姓又和平共处,各不相犯。故此,在解放前,谁也休想到大巷来捣乱。莲阳的余福坤一党,经常到澄城和各地绑架有钱人,唯独埔美人不怕他,当然也没有人敢到大巷周围乱来,因此这一带很安全。

  

你是本文的第2081位读者
来 源: 《家园梦拾》
作 者: 李汉庭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