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助换工有以人力换牛工的,一般都在农忙季节。帮工及时抢收抢插为亲帮亲邻帮邻的好习俗,也有些帮助孤寡老人的,伙食自己负责,不需报酬。帮工则是邻里之间的劳力互相调剂,双方并不索取报酬。这形式大多在劳力较缺乏的农户之间进行。具体的做法是到了农忙季节,互帮对象根据农作物的成熟情况,决定谁先收割,谁应慢割。通过协商,一致同意,便算生效,圆满的完成了春播、秋收、冬种。这种农民之间的互相帮助,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解放后,政府加以提倡,发展成为互助组,后来又在互助组的基础上组织农业合作社和高级社。改革开放后,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在潮汕地区一些土地仍较多的农村,这种农户之间的帮工形式又重新被采用。 雇工以一年为期或一年以上的称“长工”、“春哥”,由东家包食包住,里里外外的活都要干。以农忙季节为期的称“短工”,有的地方也称“短春”,一般由东家包食,但不一定在东家住,多干犁、耙田等重活。遇必要时,才雇用“散工”。旧时逢农忙季节,有些无田或田少农事先完成者,一清早便自带禾镰、铁锹等工具,来到一个约定俗成的地点,等候应雇。这一地点称作“工市”,对调剂农忙期劳动力起一定作用。50年代中期互且合作服后,已无雇工现象,散工市场也绝迹。直至80年代改革开放农村实行包产到户,有些专业户经营范围扩大,便雇用长、短工,在农忙期间。各地又有散工市场出现,充当散工的以外来工为多。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