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汕头港的木船 最新 图1张

    木船是昔年韩江流域民众生活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区域间的人员和物资流动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木船来完成的。停泊在汕头港的木船型制多样、功用各异,这些木船或渡人、或运货,其运营实态为我们呈现了当年汕头港的水运网络图景
    中国的舟船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密布的河网和漫长的海岸线,使南方人很早就“以船为车,以楫为马”,丛林溪谷之间“习于水斗,便于用舟”。在传统时代的东南沿海地区,水运凭借其便利易行、运费低、载运量大等天然优势,在承运大宗货物方面,较之陆路更为便捷,尤其是在铁路及公路等陆运设施修筑以前,这一优势更为明显。水运的勾联与海上网络的编织,无不以舟船作为媒介。在蒸汽轮船发达之前,木船一直是韩江流域运输的主要工具。
    汕头开埠以后,汕头港作为韩江流域唯一可以停泊机器轮船的港口,韩江上行驶的木船往往满载韩江沿岸的土产,到达汕头码头卸下,再接驳轮船载来的货物。
    在新加坡陈传忠先生收藏的老照片中,出现了不少木船的身影(图①:上世纪初汕头海关验货场内的木船;图②:上世纪初汕头码头边停泊的木船;图③:上世纪20年代汕头潮海关前的木船;图④:上世纪20年代汕头韩江出海口边上停泊了多艘木船)。通过这些图像资料,我们对当年航行于韩江的木船有一个直观的印象。一般来说,船篷位于船的尾端,船头则用来放置货物。一般船篷较高的船相对宽敞,人的活动空间较大,往往人货混载,而船篷下的空间较为逼仄的,则更偏向于载送货物。
    在《1882-1891年潮海关十年报告》中,海关税务司辛盛就航行于韩江之上篷船的情形有过详细描述:“外国人普遍叫它‘纸船’,中国名称是‘六篷船’。它主要用于从嘉应州及邻近地区运来纸和木炭。这种船体宽、底平,船头弯弯翘起有十尺之高。因为用篙撑船是推进航行的手段,船工们由此获得了巨大的动力。他们从船头顶点起步,握篙撑船,竹篙紧抵肩膀,身体几乎形成水平线,一直跑步撑至船尾。船就这样得到了可观的速度。”
    民国年间,邹进之修、温廷敬纂的《大埔县志》卷九《交通志》中,对境内篷船的类型、载重量、往来航线、运载货物类别、船主籍贯等情况有较细致的描写,这些船基本上都航行至汕头港:
    哨马船 船头略翘而阔大者,载重甚巨,多供盐商雇运盐斤,其水上航行多赖南风之力,篙撑极迟,本邑各埠船式如高陂船、梅潭船、漳溪船及各处村市墟,皆略同此类。
    岐岭船 船头翘起,高至六七尺,意殆为利便上滩而设,行驶此式篷船者,多为五华人,县内大小河,所有市场皆有此船,行驶时常来往潮汕运载货物。
    平头船 船头极平,而船腰反隆起,行驶此船者亦多五华人,其船线多由潮汕往梅县以上,来往本县各墟市者比较为少。
    五肚船 行驶此船者,多潮安人,故邑人多呼之曰福老船。船式与上列各船截然不同,船腰树桅樯二杆,悬挂风帆,不置硬篷,故不便搭客,所有行驶邑内者,皆系到各村口岸收买柴炭土产运往潮州销售。
    银溪船 头尖而身长,行驶颇快,县内各市场皆有之,其身之小,与专驶银溪者无异,故有此名称,载重仅可二千觔以内,或容四五人而止,船腰或有篷,或无篷,颇不一定,大抵不通航各埠,仅备来往客商临时雇用。
    在1908年潮海关监督康普金所写的《汕头常关地位与工作报告》中,对内河民船也有一些描述,因是海关工作报告的缘故,对各船所运货物类别更为关注,并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据此可为上面所引文献的补充:
    八桨船 最大载重量1000担,往返于汕头、揭阳、普宁、和平之间,往汕头大多运载食糖,返程运载豆饼和洋杂货。
    客家船 载重量从100到300担不等,从嘉应州运来神纸、鞭炮、神香、柿饼,返程运载洋杂货。
    五肚船 最大载重量300担,从府城运来纸、麻皮、粗瓷,返程运载洋杂货。
    四肚船 最大载重量100担,从府城运来糖蜜,返程载人粪尿。
    尖头船 最大载重量50担,从府城周围乡村运来粗瓷、蔬菜、水果,返程载洋杂货。
    竹竿塔和驳艇 最大载重量40担,是港内运输小船,有时也将洋杂货运往内地。
    由韩江上游下至意溪,为木材集散之所,“竹林之盛,以岭东论,当首推大埔之高陂,上自宋翁坑、下至黄竹居,沿河一带,四十余里,产菉竹为最多,相传有伐不尽高陂竹之谣,可见年有二三百万元之出息,亦非全虚。”丰顺县也盛产竹,“有凤尾竹,俗呼甕竹,大可盈尺,高二三丈,色黄秀美,状似猫竹,凡船篙、风帆竹,皆用其材,邑属韩江岸多有之……箬竹,俗呼叶子竹,野生山中,高二三尺,茎小而叶大,邑北鄙村民终年采其叶以为生,晒干结束成把,谓之叶脯,运销潮汕为船篷、雨笠、糖篓材料,其利甚薄。” 丰富的林木资源为造船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原料供应。长汀所产油杉就适合做船桅杆,郑丽生有诗句云:“长汀油杉十丈长,为梁为栋为桅樯。”以松、杉木板造船体,用竹子、竹叶编织船篷以遮日挡雨,俗称“篷船”。这些船的船舱垫以木板,既可装货,又可让船员在舱面上休息。
    当时潮汕人为了运载更多的货物,则建造了与客家地区不同类型的船——五肚船,因其船主多为潮安人,当地亦把这船称为“福老船”。在《汕头旧影》一书中,有一张相片似与“福老船”的构造描写相符(图⑤:汕头太古码头及太古洋行仓库前的船)。
    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州大学图书馆相片数据库中,也有一张关于汕头湾的相片可供参考,该相片拍摄时间大致在1918-1922年间,海湾桅樯林立,大致反映了民国初期汕头湾泊船的繁荣景象(图⑥:1921年,汕头,码头上的渔船)。
    随着1939年6月汕头沦陷,侵华日军对进出汕头港的木船进行严格检查(图⑦:侵华日军在汕头内河道上搜查过往木船,引自《日军侵略潮汕写真》),而当汕头至潮州的公路被中国军队切断之后,日军征用民用木船,从汕头沿韩江往潮州运送军用汽车(图⑧:日军征用民用木船从汕头沿韩江往潮州运送军用汽车,引自《日军侵略潮汕写真》)。
    在传统社会,木船是韩江流域民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区域间的人员和物资流动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木船来完成的。通过资料的收集及排比,可发现停泊在汕头港的木船型制多样、功用各异,这些木船或渡人、或运货,其运营实态为我们呈现了当年汕头港的水运网络图景。

你是本文的第727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4、2、24
作 者: 林瀚 陈嘉顺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