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地区人多地少,农业靠精耕细作,曾经作为主要劳动力的耕牛,起到的作用是非常重大的。因此,在潮汕传统节日中,关于牛的习俗非常多。

    立春日“鞭春牛”。春天为四季之首,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春的到来,标志着春天到来,万物复苏,草木萌发,农业生产也即将开始。旧时从官府到民间,都十分重视这一节日,开展打春牛的活动。

    据《吕氏春秋·孟春纪》、《礼记·月令》等资料记载,早在周代,每逢“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并举行祭祀芒神的仪式,以此表示对天时的敬重,对农事的督导。魏晋南北朝时,许多民间迎春习俗与官方迎春礼仪并行,如妇女戴春胜等首饰佩物,农家贴“宜春”贴子等。到了唐宋时代,又发展到鞭打“春牛”、送“小春牛”等习俗。鞭春牛的意义在于催耕助农。“春牛”即土牛,取何方水土塑制及用何样式,事先都由中央历法部门预测立春的准确时间,并根据年月干支,颁定统一式样,届时由地方政府首席长官用装饰华丽的“春鞭”对着“春牛”先抽第一鞭,然后其他官员按排位大小,依次鞭打。最终是将一头土牛打得稀巴烂,围观民众一拥而上,争抢碎土。据说将此土扔进自己田里,就是丰收吉兆。此外亦有纸扎“春牛”的,并预先在“牛肚子”里装满五谷,等“牛”被鞭打破后,五谷流出,亦是丰收的象征。明清时,官方的立春节仪式还十分流行,直到晚清才日渐式微。

    潮汕把立春称作“打春”。清代潮州的府县都记载着这个节日及其活动。清顺治《潮州府志》载:“立春,有司迎土牛于东南郊,士女聚观,多以豆谷洒之。”清乾隆《揭阳县志》说:“立春前一迎春,多装故事,谓之扮景,观者塞途,土牛过,争以豆、谷、果粒抛掷之,甚有用瓦砾者。至期鞭春,争取土牛归,以利其六畜。”潮人对从土牛身上取回来的土块,十分看重,认为把它放在牛棚里能旺牛,放在猪圈里能旺猪,放在鸡寮里能旺鸡……也就是上面所说的“以利其六畜”是也。澄海和惠来等县志还记载有“压邪”之俗,“民间争拾牛土置床,谓可压邪。”(清嘉庆《澄海县志》)“鞭春日,或拾牛土,谓可压邪。”(清雍正《惠来县志》)因牛土被视为吉物,故乡亲每次争相上前争抢,出现十分拥挤、混乱的局面,连官府也无可奈何,不能加以制止。清乾隆《潮州府志》便载惠来县出现此情况:“虽得丸泥片纸,以为吉,不则意沮气馁,故奋臂直前,拥拥杂沓,官法不能禁也。”

    潮州官员们主持的迎春仪式,迎春过程“士女聚观,多以豆谷洒之”和仪式结束后百姓争拾春牛土的场面,都带着娱乐狂欢的色彩。

    冬至小过年,家家户户吃汤圆,过去作为农民家庭主要劳动力的耕牛,冬至节那天,农民家庭会煮一些汤圆让耕牛享用,有一些地方,还特意在耕牛的两条角、脊梁和尾巴上一一粘上一字形的冬节丸各3枚,一共12枚。这12枚冬节丸标志着一年四季十二个月,耕牛膘肥肉壮,体健力大。充分表达了潮汕人爱牛惜牛的心情。

你是本文的第792位读者
来 源: 《汕头特区晚报》2009-02-02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