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的贺年卡还是古代“飞帖”的现代版
自古至今,春节的最大礼仪便是“拜年”。穿戴一新的人们四处串门拱手作揖,亲友间更要来往拜访、欢聚宴饮。请看宋人王十朋《元日》诗中的拜年情景——— 元旦年年见,天涯意故长。诗篇示宗武,春色酌瞿唐。白发又新岁,黄柑非故乡。弟兄互拜处,归去顾成行。 兄弟们互相拜年、畅饮瞿唐(一种佳酿)、共贺新岁,一派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古时拜年一般都携带贺礼,但主人只礼节性收一部分,还要回赠“利是”,对孩子或晚辈则要发压岁钱。后来人们觉得互相拜年过于奔波劳累,又发明了“团拜”,即大伙共聚一堂集中拜年。“团拜”始于唐代宫廷,唐人包佶有《元旦观百僚朝会》诗云——— 万国贺唐尧,清晨会百僚。衣冠萧相府,绣服霍嫖姚。寿色凝丹碧,欢声彻九霄。 诗中生动地描述了文武百官上朝“团拜”的盛况,从侧面也反映了当时国力的强盛。 到了宋代,人们渐渐厌倦了繁文缛节和客套,发明了用帖子(即名片)拜年的新方式。拜年者不必与主人见面,只需向对方投张名帖以示礼节就行了,称为“飞帖”。各家就在门前挂一红纸袋,上书“接福”,用来装外人送来的拜年帖。 至明代,“飞帖拜年”已很流行,有文征明《拜年》诗为证———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可见当时“飞帖”之盛,“我亦随人投数纸”,说作者自己也未能免俗,“世情嫌简不嫌虚”句,则多有讥讽和自嘲的况味了。 现实是历史的传承,文化是民族的血脉。起源于唐的“团拜”和发端于宋的“飞帖”,能流传至今并发扬光大,说明它们符合社会的需要。如今流行的贺年卡正是古代“飞帖”的现代版。1952年春节,毛泽东、周恩来等在中南海紫光阁举行团拜会,宴请宋庆龄、沈钧儒、张澜、柳亚子等爱国民主人士。毛泽东还拉着柳亚子亲切交谈,柳亚子大为感动,写下《春节团拜》一诗,其中有“从容揖让礼文优,团拜应为团结谋”之句,所言极是!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