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批一封,银元几许,愁绪万千。在远离电子网络的年代,一封封家书跨越山海,辗转归乡,捧在手里,沉甸甸的都是亲情。

海外潮人家族观念十分浓厚,对长辈们也格外牵挂。长期以来,在海外打拼的潮人华侨始终不忘故国桑梓,他们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通过劳动赚钱养家,即便在侨居地处境非常艰难,也会尽力关照亲友,稍有积累就开始往家乡寄信、寄钱。近日在彬园警史馆,广东省集邮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省级集邮展览评审员邓德勤向记者展示了一封“家书”,这封写于1957年的侨批,记载了华侨节衣缩食寄钱赡养家人,并且在批信中夹带物品寄回唐山的故事。

信中夹物,“法外留情”海关放行

“这是一封1957年经汕头海关拆验并会同汕头邮电局重封的潮汕侨批”,邓德勤告诉记者,从批信上的邮戳可以得知,批信是从泰国崇峻信局有限公司寄出,到达汕头海关后,被拆验,重封后从汕头邮局寄到广东潮安南桂。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内经济困难,物资贫乏。在通信相对闭塞的年代,华侨唯有靠侨批传递信息,就是写一封信,附上钱和一点营养品,寄回遥远的家乡。除了寄钱附信外,这位华侨还寄回了少量西洋参,在当时,这些东西可是奢侈品,非常难得。

“作为国际信函的侨批,不允许夹带任何物品,但海外一些华侨并不十分清楚这规定,加上急切地想把东西送到亲人手中”,邓德勤说,“当时经常有华侨在批信中夹带一些国内紧缺的物品,如西洋参等。”侨批到达汕头后,汕头海关会同邮局双方工作人员对侨批封进行查验,发现有异常的侨批则要拆封验查,并依照中国海关及邮政法规对其进行适当处置。一般来说,若发现夹带物品,会视其数量和次数,作相应处理,数量不多及初次违规,都给予放行。

记者看到,这封侨批非常特别,批封上贴着的一张海关发出的“收件人注意”,上面清晰地写着“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暂行海关法的规定,邮递国际信件、印刷品夹带物品、货币、金银者为走私行为,海关应将其走私物品没收,并得科走私人以走私物品等值以下的罚金”。本来信件夹带洋参片应没收,但海关还是本着政府照顾华侨的精神予以放行。不过,海关希望收件人能转知国外亲友今后不得再在信内夹寄物品进口,所以留下了这张“注意书”。

“岂是饿破相,应请医调治”

侨批中,字字珠玑,饱含着牵挂亲人的沉甸甸亲情。“来信尽悉内外平安等息,来信你母亲身体不健康,到底是什么病,岂是饿破相,否不然则应请医调治,希勿误……”这位华侨不仅夹带寄来西洋参,还特别牵挂亲人的身体健康,反复叮嘱外甥要照顾好母亲,一字一句,无不关情。

“收藏侨批后,让我越来越感觉到,百年前的华侨身上,实在有太多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了。”邓德勤感慨道,这位华侨身上所体现出的对家人无微不至的关怀之情让人感动。在邓德勤看来,侨批作为民间文书,动人之处就在于其间直抒胸臆的真情表露,展读之下,就像和每一封“侨批”的主人在交谈。

“一半交外祖母,一半作家用”

尽管侨批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尘封在侨批里的感人往事却源远流长,侨批演绎的亲情乡情仍历历在目。和无数在海外努力拼搏的华侨一样,这封侨批的主人通过书信和亲人保持着联系,寄钱回家赡养老小。我们从这封远渡重洋的侨批的字里行间,读出一个在异乡艰苦拼搏的男人,对故乡亲人的情感,真切地感受到,外出谋生的华侨与留在家中的亲人之间难舍的亲情。

“相片之事,兹先寄去你表妹这一张,吾者以后寄……兹寄去港币捌拾元,至时查收。内中拨拾元给与老细姑,勿误。余者一半交与外祖母一半作为家中之用”……邓德勤认为,潮汕人普遍存在敬重同族同宗长辈、亲人的孝悌观念,正是基于此,他们对亲人责任的一种具体体现就是——源源不断地向家乡眷属提供养家和其他各种生活费用。

见字如面,纸短情长。留存于今、形状大小不一的侨批,真切地反映着侨乡汕头在过去历史岁月里的人情世故,更承载着一份担当和责任。“海外华侨自己勤俭节约,一旦有点收入,他首先想到的是把款物托带给家乡的亲人”,邓德勤说,侨批是家情和亲情的见证,也是好家风的生动教材。

【专家点评】

从这封批信上所贴的海关发出的“收件人注意”宣传单可以看出,汕头海关本着政府照顾华侨的精神,对信件夹带少量洋参的做法,酌情予以放行,并温馨提示:今后若要寄些零星自用物品,应以小包形式寄来,不得再在信内夹寄物品进口。这种充满人情味的做法,温暖并打动了侨胞的心扉,这也是上世纪50年代侨胞响应国家号召、通过侨汇全力支援国家建设的内在缘由之一。

(朱奕毅)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