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话将“书籍”称为“书策”或“书册”,并不是首创的。其实古代汉语最先将“书籍”称为“书策”。“书籍”原先是指典籍,如《后汉书·马融传·广成颂·序》:“职在书籍,谨依旧文,重述?狩之义,作颂一篇。”后来才指一般的书籍,如《三国志·魏志·王粲传》:“(蔡邕)闻粲在门,倒屣迎之,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因此说,潮语将“书籍”称为“书册(策)”是承袭古代汉语的。

    古代没有纸,把文字写竹简(木片)上,固称书籍为“书策”。例如:《礼记·曲礼收》:“先生书策琴瑟在前,坐而迁之,戒勿越。”

    我国发明造纸之后,有了纸张,便“将装订成册的书(即书籍)”称为“书册”,例如,宋代朱熹的《朱文公集·出山道中口占》诗:“书册埋头无了日,不如抛却去寻春。”此外,还因为“册”与“策”同音,潮语读为“[叉4]”,汉语读为“c”,所以,“策”通“册”,如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序》:“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已”;“册”也通“策”,如《汉书·赵充国传》:“此全师保胜安边之册。”

    现代汉语已将“装订成册的书”称为“书籍”,但潮语仍继续援用古汉语的,将“书籍”叫做“书册(策)”。例句如:“她温习完功课,即把书册收进书包里”、“他家有藏书的习惯,书橱里收藏了各种各样的书策”等等。

你是本文的第2315位读者
来 源: 《汕头特区晚报》2007-08-29
作 者: 林沐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