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州歌谣,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它主题鲜明,感情充沛,语言朴实,通俗易懂。在旧时的中国,潮汕劳苦大众受尽欺凌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有冤无处申,有理没处讲,或三五成群,或田间地头,或榕树阴下,或乐社、闲间,倾吐心声,向往未来,寄托希望,或吟歌解愁,苦中取乐。潮州歌谣是潮汕民间文学的瑰宝,是一个时代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的体现。
中国民歌是中华民族民间口头文学遗产的一个重要部分。时至今日,它仍然作为人民口头创作的独立形式存在和发展着,并且影响整部诗史。现在,社会上也还流行着一些针贬时弊的民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手机、网络的出现,一些民谣还在新的传媒中传播,如手机信息的网络等。 中国的诗歌,不论是旧体诗还是现代诗,都受到民歌的影响。作为中国民歌组成部分的潮州歌谣,同样也保留着不少古时遗风,有既古老、生命力极强、流行极广的起兴复沓式,有叙事道情、人物性格强烈鲜明的讴歌式,有四句和韵组式,有快板、顺口溜式,有清唱也有曲牌的表现形式;还有的类似乐府诗歌,有的类似《诗经》,有的类似南北朝吴声,有的类似说唱文学。 两汉时,汉武帝专门设立乐府,采集民歌。汉乐府民歌现存仅40来首,成就较高的有《战城南》、《病妇行》、《上邪》、《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其中,较出色的是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两汉时,中国民歌的三种重要体裁均已形成,即叙事长诗,可合乐歌唱的抒情歌体,以及不入乐的民谣体,民歌的形式已趋于成熟。潮州歌谣仍然保留着乐府诗歌的特色,如《挨呀挨》等一类歌;有的类似乐府地十二时民歌民谣,如《正月点灯笼》、《正月桃花开》等等。 中男诗歌的历史,有文字记载并流传下来的诗歌,产生于奴隶社会。《诗经》是现在最早的一部诗歌道听总集,选录了周代前期的305首诗。《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是民间的诗歌,可以代表其一国的风俗,故谓之国风;颂为祭祀先祖时颂扬功绩的歌;雅是我国北方民族夏族的诗,亦谓之夏风。其中,风160篇;雅(包括大雅、小雅)共105篇;颂,有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这些诗篇,除雅,颂出自统治阶级之手,为统治者歌功颂德外,风是周朝各地的乡土乐歌,多方面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人民的社会生活和爱憎感情。《诗经》是艺术特点是,以四言为主,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语言以朴素见长,音节自然和谐,抒发人类各种感情,同时也满足人们的各种感情需要。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赋的语言特点是行文平白朴素,恰到好处,形象饱满。例如《共君坐床头》,是妻子对丈夫倾吐心曲,直接摆出事实,远远胜于华而不实的词藻和空洞的说教。 “比,就是以彼物比此物。”即因景生情,借大自然的景物,抒发丰富的思想感情。如《一縻园仔》,用“无好园地孬种姜”,来比喻“无好郎君耽误娘”,就显得贴切、生动了。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祠”。诚然,“赋”、“比”、“兴”,不是机械地分割的,有时在一首法庭歌谣中,二三种手法兼而有之,有时一句中就有两种手法。内容如热恋欢乐,怀乡之情,劳动欢欣,祈求丰年,歌颂祖先,以及征夫辛劳,饥寒之苦等等。 潮州歌谣,保留着《诗经》朴素诙谐的语言特色,吟读起来,令人捧腹大笑。如: 门脚一丛梨,数来数去三百个,俺厝阿兄会择“亩”,择着个“亩”无下颏。 门脚一丛柑,数来数去三百三,俺厝阿兄会择“亩”,择着个“亩”长短脚。 另外,还有的歌谣保留了《诗经》反复吟唱的形式,如《镝跎官路东》等。 南北朝时期,朴素清新的新乐府民歌再次崛起。南朝民歌清丽婉约,北朝民歌豪放激越。潮州歌谣,属南朝民歌类型,它与中国民间诗歌一样,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体裁形式之母。四言诗始自《诗经》,五、七言诗发自汉乐府和民谣,词起源于唐代盛行的曲子祠,元曲是民间说唱文学的产物。潮州歌谣,有的像古诗五绝、七绝、律诗,也有的像祠、曲、格言、劝世歌、符咒、神曲、歌决。如《蚯蚓》、《阿弟有亩阿兄无》、《父母真枭》、《果条烧烧》等等。 潮州歌谣产生于民间,根植于劳动人民之中。有的歌谣吟诵的人和事,似乎超出常理,其实是人民抒发心声的一种特殊的艺术手法—-嘲讽生活中黑白颠倒的“颠倒歌”。“颠倒歌‘反映旧社会劳动人民对封建统治者黑白颠倒反动行径的讨伐,以及坚持平等,坚持正义,反对倒强烈呼声。如: 才鼠拖猫上竹竿,和尚相打相挽毛。担梯上厝沽虾仔,点火烧山掠田螺; 老鼠拖猫上竹竿,尼姑相打相挽辫。担梯上厝尖虾仔,占火烧山掠磨蜞。 潮州歌谣的“颠倒歌”,是一种奇特的地方民谣,入木三分,诙谐有趣,值得注意和研究。“颠倒歌”是中国民间歌谣的一种表现形式。《汉民谣》、清代的《江南情歌》和《红楼梦》中,都出现过“颠倒歌”。 潮州歌谣还深深地打上了说唱文学的印记,时而说唱叙事,时而对答如流,是一部具有很强研究价值的口头文学,妙趣横生,生动有趣。如《摇鼓》,反映的就是一个完整的男女相恋的故事: 摇鼓叮咚声,行到白灰埕;雅娘开门叫摇鼓,转嘴就叫摇鼓兄。 “你个白布做呢铰?”“雅娘生好又幼脚”。“你个丝线若几钱。”“雅娘生好免用钱”。 正手持给雅娘接,倒手偷摸雅娘你。雅娘摸着笑哈焖,转嘴叫伊做郎君。 “郎君呀!今夜欲来对后门。当今个人哩会“担”,一个“担”东,一个“担”西。” 天拉朗,母亲叫仔来开房。 “奴哙!,你个房门怎会开?花纱罗帐怎会垂?鬃边头毛怎会散?胸前纽扣怎会开?” “母亲哙!咋夜房门狗仔来撞开,花纱罗帐风吹垂,鬃边头毛枕边散,胸前纽仔热解开。” 这个故事,虽然较为唐突、粗俗,但原汤原汁,乡土味极浓,情节完整生动。母亲对女儿体贴入微,一举一动,观察细致;女儿对母亲的问话,对答刁巧,顽皮滑稽,读起来十分诙谐有趣,活龙活现地描绘了一个禁甸在闺房中的旧时代农村女子敢于冲破封建束缚的新女子形象。 摇鼓,是旧时潮汕农村的卖货郎,直到20世纪40–50年代还存在。旧时,潮汕各地农村由于经济落后,交通不便,每个村庄除一二间铺仔之外,再也找不到其他商店了,农民家中一针一线都必须到墟集上才能买到。在这种情况下,各种“担八索”的小贩便应运而生,而那被人们称为“摇鼓兄”的小贩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种。 摇鼓兄,在走村串巷时不必呼叫商品的名称,而是挑着一担货物边走边摇着一个带有手柄和两个黄豆大的线捶、直径约5厘米的双面小鼓,乡村中的妇女、小孩一听到叮咚叮咚的鼓声便知道他的到来和可以买到什么东西,人们便亲热地称他为“摇鼓兄”。 摇鼓兄用一支特制的两端翘起、中间呈弧形状的红木扁担,挑着里面装有毛巾、手巾、雪花膏、红胭米(口红)、香露水、针线、剪刀、木尺、小玩具和梳仔、笄仔、网帕等女人用品的担子,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女人和儿童。因此,人们常说:要作摇鼓史,须有“妈人(女人)样”。意思是说,要做好摇鼓这行生意,必须熟悉女人用品和儿童用品,要善于与老婶、老姆和姑娘们打交道,生意才好做。他们多数都是高挑身材,能说会道且轻声细语;他们头戴白色布帽,着装清秀文雅,令女人们易于接近。摇鼓兄早上踏着沉重的脚步走出家门,虽然肩上压着一担约六七十斤重的货物,但一进入村庄,他便不停地摇着小鼓,叮咚叮咚的鼓声打破了乡村巷道的静谧,并很快走到女人们聚集的地方停了下来。例如姑娘们坐在一起穿针飞线绣花的小巷,家庭主妇忙于操持家务的大院,老婶、老姆伴着孙儿玩耍的树荫下……这些都是摇鼓兄做生意的好地方。每到一处,总是喋喋不休地介绍五花八门的商品,诙谐风趣的言语令姑娘们放下绣花活儿,令儿童停止玩耍,一齐拥到他的货柜旁,用贪婪的眼光注视着货柜里的各色商品。更有趣的是,摇鼓兄遇有农工隙时,他会坐下来与女人们促膝聊天,拉家常、聊打扮,逗得女人们开怀大笑,而他则从中了解女人们喜欢什么、需要什么,以便有的放矢组织货源把生意做活。摇鼓兄是最好开玩笑的,女人们和他说笑话,他是不会生气的。摇鼓兄走动的范围大都相对固定,也有互相穿插,今天走东村,明天串西村,轮转不断,但无论生意是旺是淡,他在一个地方停下来总是要半个小时以上才会摇着小鼓缓步离开。旧时,由于农村女子,深居闺房,很少有机会与外界接触。可以说,摇鼓兄是她们接触的很少男人中的一类。所以,才有了上面的雅娘恋摇鼓兄的唐突故事。 潮州歌谣,曾被称为“岭南的翘楚”,它的形成和流传,具有十分古老漫长的历史;潮州歌谣吸收历代诗、经、乐、歌、谣的艺术精华,兼收并蓄,口语化、方言化、故事化、人民化,是具有很高研究价值的口头文学。 20世纪中叶,潮汕农村的文化生活仍然相当贫乏,潮州歌谣在城乡中传唱仍然十分普遍。记得孩儿时,与村童玩耍,相互间“斗畲歌”、“唱歌仔”,玩得十分来劲,甚有趣味。但在民间口头语中,又有一句“半畲歌”的口语。潮州话是这么说:“食饱无事占在斗畲歌”、“俺勿占在斗畲歌”。这两句话说的是:一些顽童互相之间“斗畲歌”,开始是玩,后来翻脸了,变成了“斗口角”。“俺勿占在斗畲歌”,是大人告诫孩童的一句话。意思是说,不要再斗下去了,以免把玩耍花招变成了口角、打斗。这说明,“斗畲歌”这种原始的娱乐形式,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后来人们才缓慢地将这个活动变成一句口语,其实际含义,已发生了变化。 随着中国现代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娱乐多元化已成为现实。“斗畲歌”这种潮人独特的娱乐形式已少人使用。丘玉鳞先生是一们很有眼光的潮汕民俗文学工作者。1929年月1月21日,《潮州歌谣(第一集)》问世时,他便给在北京的周作人先生写了一封长信,字里行间,倾注着作者强烈的历史责任。信中说:“现在,”大规模的机器工业代替了家庭手艺工业,社会制度改变,家庭组织改变,新生活的摊贩 歌谣或将产生。至于能像旧歌谣一样多量与否还是疑问。而反映旧生活的歌谣将暂不在妇孺红唇白齿间婉唱则是一定的断论。十年、二十年,旧歌谣将消灭,无得能流传,岂不是一大可惜的的损失!我不愿这反映潮州生活的流动文学的歌谣消灭。我当把这些歌谣抄写编印成书,为固定文学,以保留我们这个农业化的旧时代的潮州生活之残影。”《潮州歌谣(第一集)》的出版的流传,就是丘玉鳞先生的一大贡献。 潮州歌谣,是生活的反映,时代的产物。潮州歌谣不尚雕凿,不刻意讲究文采,却充满着方言趣味和乡土情趣;潮州歌谣反映了不同时代人民生活的实况,具体提示了他们的社会结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首先规范以及风俗习惯。一部潮州歌谣,就是一部洋洋大观的潮州人民生活发展的历史画卷和潮人人生旅程的思想变化心路。潮汕的民俗文学工作者,要多做扎实的收集、研究工作。一个时期的民俗文学的湮灭,就是那个时期民俗文学工作者的责任。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