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澄海溪南镇新埠东溪河边,今保存有“文范第一街”门额石刻。

    东溪河边建有二街,称为文范第一街、文范第二街,街名还刻文保存在每条街的首末门上。近河第二街的北面行铺作为后来扩大堤面而拆除后奠高成堤。。现仅存有第一街等行铺,作为居民点居住。

    据当地老前辈回忆,建新埠和建文范书院是有密切关系的。光绪甲辰年(即公元1904年)潮、澄、饶陈氏族合建这座文范书院后,考虑到十三乡民赶集往东里需要过河,很不方便,便把建文范书院所存之款,在附近河边建一新埠,意作为将出租资金作文范书院祭祖时之开支。而首批建有二条街共42间铺,街名为文范第一街、文范第二街,但因近铺河床浅,船不能靠近新埠,所以新埠未能形成。

    从碑记和现在保存的建筑物看,建文范书院和新埠的前后是光绪甲辰至宣统庚戍,前后近7年之久。

    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关键在教育,培养人才。对一个家族来说,也是如此。澄海明、清时,学校除学宫外,还有书院,还有义塾。澄海的书院,初考有六个,即:一是景韩书院,二是冠山书院,三是尊育书院,四是风山书院,五是绿波书院,六是文范书院。这六个书院中,文范书院创建较晚,大约是光绪后期(近发现有一本记载:狮山陈氏文范书院的年代是大清光绪甲辰年十月十五日陈氏聚德堂立,即公元1904年)。上世纪40年代日本军队拆去狮山建炮楼。

    文范书院院址,在狮山新埠,面积有8亩地。

    书院,原是建为潮、澄、饶三县陈氏会宗祭祀,为培养人才需要,改为文范书院。这里与广东陈氏书院有一定影响。这个书院,办学有10多年,三任校长,第一任校长陈鳌,第二任校长陈府鉴,第三任校长陈英宅。学校有良好的教育设施,环境清幽,风景秀丽,是读书的好地方,外族学生也可以到此读书。学生集体住宿,大部分是家庭经济较好的子弟,才能在此读书。县查学员经常来校检查,因此教育认真,学生成绩良好。

    文范书院是清末举国大兴学之风时,由樟林籍贡生陈占鳌(字海珊,光绪17年即1891年拔贡)倡导而兴办的学校。书院藏书楼有一对楹联:

            平地耸层楼收四面江山聊供吟啸

            横空排书案集千秋人物籍拓胸怀

    研读此联,可以看到,联语具体描述书院的外部环境和藏书楼内部布置,以及这些条件的功能,是一副语言朴素、主旨明晰、紧贴实际的楹联。根据当年书院学生李泽沾(今健在,退休,原是侨联主席)的记忆,书院的具体位置,应该在今溪南仙市村西端之间,正是韩江支流南溪与北溪交汇处。也即是南溪的东堤转入陇河南堤的弯角。此处地理位置颇具特色,周围是一片平川,前面是浩瀚的大江,后面不远处有狮山作为屏障。当时狮山,林壑幽美,蔚然毓秀。上联“平地耸层楼收四面江山”,正是反映书院的外景。有这样的读书环境,学生可以“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故联语以“聊供吟啸”示其功能。邑人陈署木对“三君书院回忆”的诗中写道:宵寒早起诵诗书,耆宿衣时即启予,课罢溪边观散网,大家欢笑获银鱼。下联以“横空排书案集千秋人物”两个短句,极写书院藏书楼藏书之丰富。书籍是学生积累知识,学习本领的工具。以丰富的书籍,使莘莘学子得以阅读千秋人物的故事,领会古今演变的得失,自然能够拓宽眼界,开阔胸怀。唐代诗圣杜甫诗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徐特立倡导:“有益国家书常读”。书院的藏书,功能便是“籍拓胸怀”。

    文范书院创建以后,曾经盛极一时,后因战乱频繁,被迫停办。日寇侵华时澄海沦陷,日本鬼子把书院的石材木材,拆后搬到狮山建堡垒,书院自此夷为平地。这也是日寇的一宗罪行。但这副楹联依然留在老辈人记忆之中。(注:文范书院又称三君书院、狮山书院)

你是本文的第1392位读者
来 源: 《汕头特区晚报》2007-01-31
作 者: 陈孝彻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