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人饮茶的历史,今天只能从文献上去寻考了。 宋代以前,潮州文献阙略,潮人饮茶与否,茫然无征。宋代饮茶的风气很盛,建茶崛起,又有许多闽人到潮州当官,饮茶的风气自然容易濡染到潮州。 潮州市金山南麓,残留着一处宋代摩崖石刻,刻着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知州王汉的《金城山诗》,其中有“茶灶香龛平”的句子。茶灶是烹茶煮水用的火炉,这是现在可以见到的潮州茶事的最早记录。元丰三年到七年“(1080-1084)间,苏东坡在黄州,他的好友、潮州名士吴复古送给他一些建茶。东坡有《答吴子野》书道谢,说:“寄惠建茗数种,皆佳绝。彼土自难得茶,更蒙辍惠,惭悚,惭悚。”吴复古所送的建茶,都绝好,可见潮州文士中,也有能品茶的。“彼土自难得茶”是因为那时潮州不产茶,“无采茶之户,无贩茶之商” (《永乐大典》卷5343《潮州府·税课》引《三阳图志》)。因而,那时饮茶的风气,恐怕只能在潮州文士中蔓延,而很难影响到一般百姓。 到了明代,情况似乎已经很不一样。明代嘉靖四十五年(1566)刊刻的《荔镜记》、万历九年(1581)刊刻的《荔枝记》和相传也是万历年间刊刻的《金花女》附刻的《苏六娘》,搬演的都是潮州本地故事。戏文中有许多情节,写到当时潮州民间的茶事。请看下面几个例子。 《荔镜记》第22出《梳妆意懒》,益春有一段潮腔唱词: 早起落床,尽日那在内头转,安排扫厝点茶汤。 《苏六娘》中《六娘对桃花叙旧》一节,有苏六娘对桃花的道白: 十八年前在深房,盆水茶汤是你捧。 这两段文字说明,至迟到明代中期以后,茶在潮州民间生活中,已经成为日常家居必备的饮品。 以茶待客的习俗也已经形成,有《苏六娘》中《六娘出嫁》一节,苏妈叮嘱女儿的唱词为证: 你油盐酱醋须看理,人来客往槟榔茶。 槟榔是待客的礼果,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说:“粤人最重槟榔,以为礼果,款客必先擎进。”唱词中槟榔与茶相提并论,可见茶也用于敬客。潮谚云:“过门是客。”对方不论是什么身份,只要进了家门,都会有茶水招待。《荔枝记》第8出,写李婆婆到黄家说亲,黄父让家人小七接待: (公白)原来正是媒姨,老汉失接。小七,端椅坐,讨茶食。 《苏六娘》中也有类似情节。林婆到苏家做媒,苏妈见了,连忙招呼: (末)原来正是林婆,请坐,讨茶来食。这是请媒婆喝茶。《荔镜记》第19出《打破宝镜》写陈三到五娘家磨镜,益春请他喝茶: (贴)人客,茶请你。 (生)只茶是乜人使你捧来? 《荔枝记》第17出,这个情节写得更加具体: (春白)师父,师父钟茶待恁。 (生白)小妹,阮做工夫人,夭有茶食? (春白)阮只处见贵客来,都有茶食。 这是请做工的工匠喝茶。可见,当时潮州民间社会茶事已经十分普及。 不过,明代潮人饮茶,烹治方法还不很讲究。正统七年(1442)潮阳教谕周泰《治平寺》诗有“僧童煮茗烧红叶,游客题诗扫绿苔”句,就讲到烧叶烹茶。如果说“烧红叶”是为了同“扫绿苔”对偶的修辞文字,不一定是写实,那么,嘉靖二十年(1541)前后林大钦《斋居》诗“扫叶烹茶坐复行,孤吟照月又三更”所写的,就切切实实反映了明代士大夫饮茶时追求的那种野趣。 野趣是有了,但烹治之法实在还未见功夫。 清代前期,工夫茶似乎还未曾在潮州流行。乾隆十年(1745)《普宁县志》卷十《艺文志》中,收录主纂者、县令萧麟趾的《慧花岩品泉论》,其中有品茶慧花岩的一段描写: 因就泉设茶具,依活水法烹之,松风既清,蟹眼旋起,取阳羡春芽,浮 碧碗中,味果带甘,而清洌更胜。 萧县令品茶,茶取阳羡,器用盖碗,虽然也很讲究,但毕竟不是工夫茶。从上面引用过的《潮嘉风月》看,要到乾隆嘉庆之交,工夫茶的品饮程式才在潮州出现。光绪十年(1884)稍前,江都张心泰来粤,有《粤游小记》,其中写到: 潮郡尤尚工夫茶,有大焙、小焙、小种、名种、奇种、乌龙等名色,大 抵色香味三者兼全。以鼎臣制胡桃大之宜兴壶,若深制寸许之杯,用榄核炭 煎汤,乍沸泡如蟹眼时,以之瀹茗,味尤香美。甚有酷嗜破产者。 是则光绪时品饮工夫茶在潮汕已经开始成为习尚。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