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的一百年,是潮剧艺术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一百年。潮剧剧目、潮剧音乐、潮剧表演、导演艺术、舞台美术、潮剧教育等六大艺术类项都产生了质的演变,其脉络十分清晰。

    潮剧剧目:一百年来,有四个类型的剧目支撑着百年潮剧舞台的大厦,交织成百年潮剧的风貌。这四类剧目,就是20世纪初至三四十年代的文明戏时装戏几经盛衰的传统剧目,以及20世纪五十年代的新编历史剧和现代剧。一部戏曲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创作、不断改编原有剧目的历史。戏曲剧目一般分为三大类,即古代剧、历史剧和现代剧。古代剧包括传统戏和历史故事剧,如《陈太爷选婿》、《岳银瓶》、《边关情仇》等。

    潮剧音乐:潮剧的演出本,明清两朝以戏文和传奇两种结构体制编写。其声腔体制有过两次较大的变化,一是从“本宋元词而益以里巷歌谣”的南戏时期结构进入青阳时期的滚唱结构;一是从“平调”俗唱时期而进入昆腔雅调。经过这两个时期以后,潮剧声腔有过两种体制,一是曲牌联缀体,一是曲牌滚唱体。自清代中叶以后,随着剧目编创体制的变化,潮剧声腔创作一方面继承传统声腔,依旧使用传统曲牌声腔;一方面突破曲牌声腔体制,向板腔体制发展。

    表演艺术:潮剧早期的行当,属南戏的生、旦、净、丑、外、末、占七种脚色。在三百多年的历史演变中,最终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潮剧生旦净丑四个行当中,丑行和彩罗衣旦是表演艺术比较丰富并且具有独特色彩的行当。

    导演艺术:衍展程式美的教戏先生;演绎时代美的潮剧导演。潮剧在百年的发展史中,主持统一舞台形象职责的有教戏先生和导演。前50年由教戏先生主持,对剧本进行艺术处理,最后完成统一的舞台形象,后50年则由导演来完成这个任务。潮剧导演制度的建立始自1953年。郑一标为潮剧建立了导演制度、排练演出管理体制,建立了一套完全适应戏曲的有特色的潮剧导演理论,成为指导潮剧艺术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宝库。

    舞台美术:一百年来,潮剧舞台美术产生急剧变化,随着演出剧目内容创新的要求和演出条件的改善,潮剧服装从传统的“衣箱制”发展为剧目制;舞台装置从传统的三块竹帘旧规,发展为镜框式的舞台;舞台美术从刺绣棚面发展到“拉洋景”的布画幕景,再发展到有写意和写实的剧目制布景;灯光也由油灯照明到电灯照明,再发展到幻灯投影,随着科技的进步,灯光技术更日趋复杂,使舞台灯光有更丰富的表现力;化装从传统的具程式化梳头发展到具个性化人物造型等。潮剧舞台美术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为传统期,舞台美术包括戏衣、脸谱、扮相、砌末和舞台装置,它和我国其他戏曲剧种一样,保留了宋元南戏的以表演为主的写意性的艺术特征,这个时期延续了几百年;第二个时期从清朝末年到1949年,这个时期潮剧受到西洋话剧和无声电影的影响,出现了反映时代内容的时装戏和文明戏,潮剧舞台美术产生第一次飞跃,服装出现西装、旗袍、长衫、马褂等,有了画景布幕,也出现过一段时期的机关布景。舞台美术从写意性向写实性发展,此时潮剧舞台美术具有说明性的特征;第三个时期从建国后到20世纪末,这个时期,一批新美术工作者和具有舞台美术专业知识的专业人员参加到潮剧舞台美术工作中来,使潮剧舞台美术产生了第二次飞跃,出现了潮剧舞台美术空前繁荣的局面,1961年广东潮剧院成立潮剧舞台美术工厂,集中配备了专职舞台美术设计人员,负责潮剧舞台美术的设计、制作,同时开展搜集、整理和研究,这一时期,潮剧才具备真正意义的舞台美术。这个时期潮剧舞台美术发展迅速,创作手法丰富多彩,有纵向继承,也有横向借鉴,写意性、装饰性、写实性等各具特色,共同的特点是紧密结合剧目内容,创作出为剧目服务、为表演服务的舞台美术。这个时期,潮剧舞台美术具有揭示剧目主题和塑造人物形象的特征。

    潮剧教育:传统意义的童伶教授体制;现代意义的戏校教育体制。戏曲教育是新中国建立之后的新生事物。我国有360多个地方剧种(包括潮剧在内),这些剧种的生命延续,靠的是手工业式的师带徒的传承方法续传薪火,潮剧也不例外。现代潮剧教育,是在继承传统培训方式的基础上,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演员学习班到以中专建制的戏曲学校,艰辛地摸索前进,发展完善,逐渐形成一套新的潮剧办学体制和教育体系,由此而培养出一代代新的潮剧新人,适应了潮剧艺术事业发展的需要,铸就了今天潮剧的辉煌。

    

    

你是本文的第1595位读者
来 源: 《汕头日报》2005-04-17
作 者: 陈韩星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