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前潮汕共有渡534处,揭阳大埔澄海三县最多;渡改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潮人搭渡难已逐渐成为历史    
    渡是一个交通概念,又是一个政治文化概念。在交通上,渡就是船渡。它包括渡口、渡船和航线,是过河、过海,由此及彼的一种方法。
    渡在潮汕自古就有。潮人与渡的关系历来十分密切。在潮汕渡上,同样闪耀着潮汕历史文化的风采。旧时,潮汕渡特多。据乾隆版 《潮州府志》载,那时,潮汕9县共有渡135处。至民国,潮汕渡更多。《潮州志》对此作了统计,全潮共有渡534处。其中揭阳、大埔和澄海 3县最多,分别达到108、89、79处。为何潮汕渡这么多?其原因大体有两条:一是潮汕地理环境特殊。主要是潮汕地处韩江下游三角洲,东南濒海,江河分流和出海口多,故渡就多;二是潮汕人口密集。潮人为要生产和生活,须求解决江海阻隔。在那经济落后的年代,建桥不易,就只能靠船渡。潮人多,渡必然也多。
    潮汕渡的种类也很多。旧时官府经办的称官渡,民间个人经办的称私渡;在江河行驶的称津渡,在海滨行海道的称海渡;在江河对岸来往的称横渡,上下游之间往返的称直渡。如澄海,在清嘉庆年间,全县共有渡43处。其中官渡13处,私渡30处。官渡中有直渡4处、横渡5处,海渡4处。航行于莲阳河直抵府城的维舟亭渡和南洋渡等为直渡。由大衙、月浦、蛋家园等处至庵埠的梅溪渡、双溪嘴渡和蛋家园渡等为横渡。由溪东港和沙汕头分别抵达潮阳达濠、狗母涵和石盘3个地方的潮阳渡和由澄城南关外抵莱芜港的莱芜渡等为海渡。私渡中除抵达府城的程洋冈直渡和富砂直渡外,余28处都是在韩江支流对岸来往的横渡。
    尽管潮汕渡量多、类多,有利交通,但“搭渡难”却是潮人常有的感叹。特别是那些横渡,多是一船往来,人工划桨或撑竿,速度甚慢,行人待渡很普遍。古时,潮汕有位文人戴次胄曾作一首《春江待渡》诗,就生动描绘待渡人的苦衷。其诗云:“绿杨芳草马频嘶,担重奚奴举步迟。小艇不来春水急,沙头独立已多时。”实际生活也使潮人深明搭着渡的重要性。故流传至今有句俗语说:“行猛路,不如搭着渡”。
    对潮汕渡探幽,处处都有令人感怀的春秋,或历史事件,或民间故事不胜枚举。
    久演不衰的潮剧戏曲《桃花过渡》和《龙井渡头》其故事就发生在潮汕渡上。桃花过的渡即是潮阳京北至揭阳鸟叫之间的鸟叫渡,有说是京北渡。龙井渡在潮阳,原称隆井渡,又称营前渡,属官渡,达省城。戏剧故事虽有艺术加工,但事情发生在潮汕渡上则是真实的。
    新中国成立后,潮汕各种桥梁逐渐增多,潮汕的渡也就逐渐减少。潮人“搭渡难”的苦衷也随之缓解。如1959年至1960年兴建的“澄海三桥”成了一道令人十分赞美的风景线。1962年,当代著名小说家、剧作家老舍莅澄参观后欣然命笔,作《清明节游澄海》诗,对澄海的渡改桥给予高度评述。其诗云:“昔从澄海到汕头,野水荒沙旅客愁。众志成城争跃进,万家移石断中流。人民智慧虹为路,堤岸光辉月入沟。寒食秧田千顷碧,飞花满县冠山游。”如今“澄海三桥”之畔又建新三桥,更是可人。而雄伟壮观的汕头海湾大桥和磐石大桥则是昔日摇撸划桨的潮阳海渡无与伦比的现代化交通设施。渡改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潮人“搭渡难”已经逐渐成为历史了。

你是本文的第1340位读者
来 源: 《逢看湖山便忆家》
作 者: 陈作畅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