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坡台楹联
    揭阳仙桥紫陌山现存一处废墟,原为紫坡台,是几百年前监察御史郑一初(1476~1513年,仙桥篮兜乡人)潜心治学的地方。他以举人身份踏上官场,而进士,而御史,在官场上共十二年,这十二年竟然有一半时间在紫坡台度过。原因是他不愿和阉党同流合污,高官厚禄可以不要,人格伦理却不能丢弃。在紫坡台时,自书一副楹联,曰:
    万卷讲皇王帝霸,格天事业属儒生;
    四时咏雪月风花,乐地情怀归隐士。
    下联是说实话,上联则是掩盖门面的虚泛语。阉党失势,他出任御史,重入官场,很符合“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思想。正是郑一初的不愿与阉党同流而归居紫坡台,才会使紫坡台以至紫陌山受到世人的推崇。一般来说,下联最后一字为平声,此联反之,因内有“皇王帝霸”,与古时每书及“皇帝”需用抬头格一样,以示尊重。故此联上下比易位。
    梅州市丰顺县隆烟寨前有逸老庵,明末罗万杰(1613~1680年),字贞卿,号庸庵,晚号樵夫。进士,官至文选司郎中事。甲申国变,废家产起兵勤王。南明永历二年,与同志结陶社以谋匡复。南明征为右佥都御史。永历七年秋,清军入潮,义兵均败,复明望绝,尽散诸勇痛哭入揭阳黄岐山崇光岩。明年徙居逸老庵。南明征兵部侍郎,时道路不通,朝命未能达。清朝邑令具荐牍,敦劝出山,以《山中答邑令》诗却之。卒,乡人谥文节先生,创建为归休之所,后以居僧。环庵植丛桂修竹,凿方塘种莲养鱼,雪樵僧题其额曰“逸老”。原有清乾隆沈德潜题“高风亮节”匾。庵原有罗自书撰冠首联:
    逸情凌云汉;
    老气壮山河。
    余因撰《罗万杰先生年谱》访逸老庵,罗氏族人言,民国尚及见原联,已佚,现存为今人所书。又言,庵门昔有冠首联曰:
    逸居无教则近佛;
    老而不死是为仙。
    联乃集《孟子·滕文公上》和《论语·宪问》之成句。据传,有佚名子于逸老庵集句:“逸居无教则近;老而不死是为。”成歇后联(《孟子·滕文公上》原句为“逸居无教则近于禽兽。”《论语·宪问》为“老而不死是为贼),以讥罗庸庵未能步武同邑姻亲郭之奇。罗见之,乃各添一字作答,是成今联。据《素月楼联话》(张伯驹编著)谓:“明礼部尚书钱谦益,入清后亦仍是官,晚年腆然自号逸民,署所居曰逸老堂。有人为集句联嘲之云:‘逸居无教则近;老而不死是为。’集句嵌字而以歇后作嘲,亦工而谑矣。”
    钱谦益之“无言以应”,因“入清后亦仍是官”。罗庸庵则敢“添字作答”。是知个人节操一与国家民族命运关联,失之则黯然无光,守之则照耀千古也。
    杨锺岳题联
    杨锺岳,号大山,署所居为搴华堂。揭阳官溪都仙桥槎桥人,后徙海阳仙乐乡。顺治十八年(1661)进士,仕至户部员外郎,提督福建学政。有《搴华堂文集》。仙桥槎桥东联村杨氏宗祠有其所书柱联,曰:
    希盛唐名贤之聚三眷,肯构肯堂,千百世光辉俎豆;
    体吾家先正之铭四知,为弓为冶,亿万年清白云礽。
    上联极言杨氏世代相传,瓜瓞绵绵。下联用那详实的杨震故事。即《后汉书·杨震传》所说,当杨震道经昌邑时,昌邑令王密谒见,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因此,杨氏后世多署“四知堂”以示廉洁自持,不受非义馈赠。为弓为冶,指父子世代相传的事业,语出《礼记·学记》。以本家先祖典故题祠堂,切地切人。

你是本文的第2791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日报”2018、1、14
作 者: 孙淑彦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