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榕城老城区沟渠旁,走在环城石砌路上,平时,我们忙于赶路,行色匆匆,忽视了审视身边熟悉的风景,更不会以文化的视角去发觉和挖掘身边的美景。榕城印象定格在臭气熏天的沟渠和年久色衰的老街老屋上。
  因一个调研课题,我和同学徒步三个半小时,从西马路到打铜街,从石狮桥到秀水桥,游览了丁日昌府、禁城、学宫(孔庙)、双峰寺、城隍庙、郭氏宗祠、金马玉堂……这一路走来,感受颇深,感想颇多。在马山滘秀水桥,有人出口成诗:“马山滘上牛羊叫,秀水桥下污水流”,秀水桥上榕荫还在,叹的是河底尽浊流,树叶蒙尘埃。再沿着环城路,看到改建已成的引水干渠东风河(护城河),贯通南北河,渠水充盈,清浊度可作家居洗濯之用,我想,如果城内河网治理有这样效果,那榕城城区就有不一样的风味了。
  榕城的城市特质是岭南水城、榕树之城,榕城的内秀是小桥流水、人文蕴厚。保存好榕城内河网的历史风貌,显示榕城水乡的文化景观,如果从文化着眼,从治水着手,从保护着心。我相信,水城宜居环境将得以实现。
  榕城为揭阳治城,于南宋绍兴十年(1140)揭阳置县设立,榕江南北两河夹流,构成城区独特的地理风貌,古榕城水系特别发达,素有水城的美称,古有五门三滘二十四巷(水巷)。据《榕城镇志》记载:溪河纵横,周城环绕,总长逾13万米。城区南、北滘及马山滘三滘之水环绕城区,支流迂洄穿梭,通流入榕江,随潮汐潮落,为城厢水源通调排泄之天然水网,也为清、民以前城乡水上运输渠道。街市河道,祠宇寺庙,百姓面河而居,水绕寺宅与衙署,时人谓“泛一叶小舟,可穷城区之任何之隅”。有诗“城中竹树多依水,市上人家半系船”更是古时榕城水乡写照。独特的水文水系,景因水而生,古有南浦渔歌、钓鳖仙迹、玉滘乔榕等称谓。古榕城石桥多,据记载古榕城时有桥88座,如诗中所写“绿浪东西南北水,石栏板上八八桥”。榕城古建筑多,有过十一进士的“尚书府”,有父子均为宰相的“石古李大门楼”,有体现揭阳高超木雕手艺的“观音仔”,有民俗民情浓厚的石狮桥“行彩桥”和“城隍出巡”。据说古时当地官员为官重要责任有二:一是清通河腻,二是修建学宫。侧面反映昔时贤达官员对交通和教育民生工程之重视。
  榕城,有“水上莲花”之雅称,得天独厚、丽质天成,水是榕城的灵魂,有丰富的南北纵横交错的蛛网的内河水系,有灵秀的水乡风貌,有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质朴的民俗风情。榕城文化底蕴深厚,有宋建古庙、元时墙、明时城门、清代房;在宗教文化方面具有独特且丰富的佛、儒、道为一体的宗教文化,同时还有先贤名士宗祠旧居,有独特的地方戏曲-潮剧,有地方特色小食等等。当带着文化的视角去观察古榕城时,你会发现她有多美。多少年以来很多具有文化道义和历史责任感的有识之士,大力呼吁保护榕城古文化,终极理想就是让文化塑造城市魅力。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城市的本质在于诗意般的栖居”。一位外地来在揭工作居住10年又走向省城的作家在10多年前写的《城市的品格》文章中写道:城市和人一样,有其自己的品格。说她原先住过的小城虽然小,但很洁净、很精致,社会治理井然有序、街道错落有致,树木生机盎然,人们和谐舒畅。她说这才展示城市的魅力和优越。并说“揭阳还只是丑小鸭,城不像城,一副土打土闹的样子”。这番对比评价是带有揭阳情怀的。幸福城市概念的提出和城市居民对幸福感的调查情况,这些都引发了我们对文化与幸福城市课题的一些思考。
  城里人对新生活新环境有期待,太多的人对祖宗留下来的古建筑古文物是有情结的。保护榕城古文化是现实而又严峻的课题。治理古榕城水系,打造文化古榕城,可能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任重道远,是一项不见得有眼前经济效益的工程,但是,它潜在的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将不可估量,是一个福祉民生的工程。当前,在推进“三旧”改造中,要基于这种理念,要科学处理好建设与保护两重关系,新老城区共容,现代与传统文化相融,在新城中有文化老城,那是城市品质所在,是城市文化的根;老城围见高楼耸立商贸霓虹,那是城市生机活力呈现。榕城的城市特质是岭南水城、榕树之城,榕城的内秀是小桥流水、人文蕴厚。保存好榕城内河网的历史风貌,显示榕城水乡的文化景观,从文化着眼,从治水着手,从保护着心。打造古榕城的魅力城市,我想这是一份历史责任心,一份对得起历史和人民的事业。但愿,天蓝、水清树绿、河秀,榕城“榕荫小桥流水幸福人家”,一如苏州城里的“人家尽枕河,水巷小桥多”自然风光,“秀水桥下秀水流,河畔水清可濯衣”水城宜居环境得以实现。

你是本文的第612位读者
来 源: 《揭阳日报》2013-05-13
作 者: 谢琼武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