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人好家风探源 最新 图1张

    如果说海洋文化给了潮人以经商的天才,那么大陆文化给予潮人的就是浸润在深厚文化中的传统家风
    家风,是社会风气的基础,是蕴育社会正能量的细胞。一个群体的家风,则是形成群体特色的文化氛围,是自立于社会的鲜明标识。在潮人家风中,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正是培植现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应该予以弘扬。
    如果说海洋文化给了潮人以经商的天才,那么大陆文化给予潮人的就是浸润在深厚文化中的传统家风。
    潮汕地区历代累积了大量中原的移民、前代遗民和历代逸民。无论哪种“移民、遗民、逸民”,他们多是有文化的人。
    这种文化素养根源于中原移民的特性。首先是由于古代中国的交通困难,和自然环境的恶劣,使得人们的迁徙十分困难。第二是中国人一直奉行孔子的教导:“父母在,不远游。”除非为朝廷出仕做官,一般人绝对不会抛弃父母而远走他乡。第三,古代多是聚族而居,大的决策都是由家族决定的。因此,或为躲避战乱,或为被贬官僚,或为罪犯与逃犯,都是要举族而迁。加上古代惩罚制度中的“灭九族”等,都是针对全族人的,一旦一个人出事,所谓“一损皆损,一荣俱荣”。在每个朝代末期,受改朝换代影响最大的就是失去权势的前朝贵族。他们既具有迁徙的动力,也具有迁徙的能力。来到潮汕后,虽然过着农耕生活,但其文化传承不会中断。而且只有走文化出仕的路才有可能东山再起。这就决定了潮人较高的文化素质。
    在总结中国其他地方文化时,很难概括出一个具有共性的家风。但是在潮人中却可以找到许多共同之处。这是因为潮汕地区的家族凝聚力强,处在其中的小家,再有个性,也脱离不开整体的大家族氛围。这种从个体生活单位的小家到小宗祠为中心的大家,再到以大宗祠为标识的家族,甚至到整个大的姓氏,都会认同一个共同的原则。比如林氏,一定要继承林大钦状元的治学之风;杨氏要以“四知传家”为标榜。那些以大夫第、儒林第、簪缨世家为门楣的人家,从小就将其传统家风深刻在家族子弟的头脑中,做任何事都不能辱没了自家的门楣。兹以其大略而述之。
    潮人的家庭教育是从襁褓时期就开始的。从前的潮人妇女多不参加社会工作,其主要职责就是教育好子女。
    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是道德教育。潮人的道德教育是从家族伦理规范开始,小孩子开始认识人,就教他尊敬长辈,分别称呼。这是孝亲的起点。不像英语中,同一辈份的人都是一个称呼,不分长幼尊卑。潮人的尊长是由己之长推至他之长。即《孟子·梁惠王上》所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根植于中国人心中最重要的道德观念。稍微大一点的孩子,就让他参与家族内和社区内的民俗活动,祭祖、游神等,青少年是主要的操持者。在活动中,长辈们传授给他们各种礼仪规矩。这些乡村礼仪都是自古传承的规矩,谁掌握了这些,谁在乡村就很有地位,有话语权,受到人们的普遍尊敬与照顾。
    家庭教育的第二个重点是爱心教育。从每一件小事,培养孩子们的善心,比如亲近小动物,爱护花草,爱护玩具等,从而养成了潮人进入社会后,有同情心,乐于助人。领养孤儿、赡养孤寡老人、捐资捐物等,多是从小种下的善根。
    家庭教育的第三个重点是勤俭教育。潮人从不讳言祖先的贫苦,并且常常拿祖先的贫苦生活和筚路蓝缕的奋斗经历教育后代。清明节祭祖全家要吃“朴籽粿”,就是一种忆苦饭的形式。从前的潮人富豪,小孩子上学从来不许用汽车接送,让他与其他孩子一样走路、交朋友,打成一片,真正有利于其成长。潮人富豪很多,但子弟少有到处“炫富”的公子哥。他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家庭教育的第四个内容是法制教育。潮人从小就被灌输守法的思想,在家要守家法,为国要守国法,不要做乱臣贼子,所以潮人特别忠于旧主。南宋最后以两个小皇帝为首的惊心动魄的抗元历史,潮人都耳熟能详,世代津津乐道。至今还有潮人在明末崇祯皇帝上吊的日子予以祭奠,称“太阳生”。潮汕地处祖国的海防前线,民众一直忠于职守,守卫着海防边疆。
    家庭教育的第五个重点是禁忌。虽然也是规矩的一部分,却带有很大地域性。尤其在语言方面,各地更是大不相同。如全国普遍都忌讳讲“杀”字。北方人管杀猪叫“宰猪”,杀牛叫“锥牛”,天津管杀鸡鸭鹅类家禽叫“伏鸡、伏鸭”,潮人叫“用鹅”。此外,如“病、死、丧、穷、输、蚀、丢、邪、碎、破、漏、完、背”等不吉利的字眼都要避免,麻烦的是还要记住那些匪夷所思的避讳之法。如给火炉添煤,要说成“添火”,避免“煤”与倒霉的“霉”同音,诸如此类。小孩子打破瓷器,要说“缶开嘴,大富贵”,与北方人讲“碎碎(岁岁)平安”同意。
    在潮汕,除了语言禁忌外,还有许多行为禁忌。如正月初一不能扫地,怕把财运扫走,不理发、不杀生、不打骂孩子、不动针线等,都是为了节日的安宁与和谐。
    小孩子不懂这些规矩,又口无遮拦,有时会被这些约束管得很不痛快,有时甚至会挨打,但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从此,他们就会记住这些禁忌。
    家庭教育的另外一个重点是尊师重道的教育。其内涵是两项相互关联的内容:重视教育与尊重教师。潮汕地区的地理环境并不适合农耕生产,而稳定的社会环境却极适宜读书。所谓“地瘠栽松柏,家贫子读书”。由于老百姓重视教育,所以凡是重视教育的官员,潮人总是给以厚望,嗣后甚至以神明供奉。至今,在潮州湘桥区磷溪镇周围八个乡仍然保持着每年重阳节轮流祭祀韩愈的习俗,宣传的是其重视教育的思想。从韩愈入潮启用赵德开始,重视教育成为一贯的传统。历代官吏,不论廉洁与否,均不敢以教育为末流,办学成为他们所追求的最大政绩。
    与重视教育相关联的是对教师的尊重。尊师重道已经形成为潮人的普遍家风。而且越是贫寒的家庭越是坚守尊师重道的原则,家长往往把改变家庭命运的希望完全寄托在老师身上,祈望通过老师的帮助,使子女飞黄腾达。那些一辈子不得志的乡村教师也祈望学生成才,实现自己未能达到的愿望。二力合一,就成为促进子弟向学的原动力。
    这些传统道德教育和公共道德教育,都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母亲们会通过摇篮曲、儿歌、童谣、潮州歌册、讲故事、看潮剧、看木偶戏等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灌输在幼小心灵里。潮州歌册是非常有效的启蒙教育形式,既是对孩子的语言训练,也是生产、生活知识的传授。许多人一生都能记得小时候母亲所吟唱的歌册中传授的内容。这些歌册配合女声柔美的韵律,深深地潜入孩子们的心灵。
    儿童稍微大点,就带他们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活动,如祭祖、祭神,让他们懂得在不同场合的礼节。从认字开始,就把《三字经》、《弟子规》、唐诗等灌输进孩子脑里。及长,对于一些道德规范,哪些坏事是不准做的,要进行强制教育。许多家庭把《颜子家训》、《二十四孝》等内容,书写在门肚、墙壁等显眼处。家长们更重视以身作则,在孝悌忠义方面做出榜样。
    对比传统家庭教育,现在的家庭教育确实有改进的必要。应坚守家庭道德教育的底线,努力树立潮人的传统家风。

你是本文的第656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 2014、4、7
作 者: 隗芾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