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纱  也称为“刺绣”,潮俗称“做花”。主要从业者为中青年妇女,其实叫做“做花”更恰当,因为所做的图案大多为花枝、花朵;另外,石牌的抽纱产品精美如花,其工艺闻名遐迩。
  1924年,炮台“顺盛”商号经理陈添来,开始与汕头“民宝”洋行挂钩,引进手巾刺绣业务,办起炮台抽纱加工业,俗称“番花铺”。工艺有“篱墘”、“绣窗”、“硬挽”、“格”、“郎”等,产品有台布、通花、镶拼制品、番花手巾、补布等30多种。解放后,石牌兴办了抽纱厂,职工1400多名,主要加工白花法丝手巾“龙凤” 稿抽纱产品。“龙凤” 稿是在白花法丝手巾上印满精美、生动的龙凤形状,中间花朵的抽纱品种,完成之后精美异常。由于工艺精细和内容饱满,完成一张“龙凤”产品,一个女工要做一个月时间,故每一张工价高达61元(当时的猪肉价每斤2元左右)。在当时,一个妇女抽纱的收入可与一个男劳力相媲美,石牌“姿娘仔”又贤惠又能干由此远近闻名。抽纱产品也远销意大利、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
  织綕  从业者主要为中老年妇女,可自织自用,也可代苧行织线,然后赚取加工费,一般是后者居多。
  织綕赚取加工费的,先从苧行领取一定数量的苧原料,回家加工。首先,把原料放在左手边的苧筐里,用矮凳坐着,在双膝上铺上一块40厘米见方的油布,以防止水渗透到裤子。在右手边,则放着盛水的蔴槽,用水沾手,以增加手的摩擦力。织綕时,用手把苧原料掰成又细又均匀的苧丝,手沾一下水再把苧丝拧成相连的苧线,等把原料处理完之后,用苧筒纺成精美的苧线球,就可交还苧行,得到工钱。苧行就可纺成苧布。织綕较为辛苦,但当时的经济并不发达,没有其他手工可做,中老年妇女也就以织綕赚取工钱以补贴家用。
  织綕者,最怕小孩近前,弄乱綕筐,綕筐一乱,前功尽弃。故有俗语说某人毛手毛脚,就说他“企(走)开,嫑弄而(乱)阿妈的綕筐。”如某件事情太复杂,俗语就说:“而过阿妈的綕筐”。
  编篾  由于石牌靠近桑浦山,山上种有竹子,加上村民厝前厝后有种竹子的习惯,竹原料较为丰富,村民也就有加工竹子的手艺。织竹筐、箶、竹篮、粪箕、谷笪、船篷、花篮等日用品,其中,蔡丁祥的花篮最为出名。
  花篮是过去农村每家每户办好事时必备的日用品之一,通常是用于做“好事”的,因此花篮一般都装饰得较为喜气,通常在花篮外表描上花鸟等图案。花篮里面可以装放一些礼品,如糖果、鸡、鹅、鸭等,探亲访友时作为手信送给亲朋好友。既能上盖又会透气,因而深受乡间百姓的欢迎。
  蔡丁祥年轻时向邻居学习编篾,他学艺认真,不久就掌握了编篾技术。据传,他修整的篾条均匀、大小相同。织篾的时候,篾条排列十分紧密,这还不算,还要拿锤子打一打,使它们更为紧凑,他工作起来极为认真、细致,从不为了赚钱而偷工减料。每每花篮作成,人们争相购买。盛传“丁祥花篮”可挑水的佳话,挑战了“竹篮打水一场空”成见。花篮做好后还画上山水花草,显得更加美观大方。后来,他还在篮体上写上如何保养花篮和《毛主席语录》,之后上漆,花篮真的不会漏水。要跟他买花篮,没有现货,必须预订。给货的时间就要看预订多少了。急性子的会另找别家。由于他做的花篮精美,加上良好的口碑,他的花篮一直供不应求,即使有这样的销路,蔡丁祥也不加价。更有华侨慕名前来定购,成为送礼佳品,被带出国门,到达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
  泥塑  古寨中从事泥水活的人很多,干这活的人相当于现在的“建筑师傅”或“装修师傅”,潮汕人的房屋注重装饰。泥塑、嵌瓷、雕刻、泥画等工艺多有体现。石牌的泥塑要数蔡卧云最为有名。以前的泥塑,以贝灰泥为主要原料,泥塑师傅用贝灰泥加色料塑造出精美的图案。蔡卧云自幼聪明、喜爱读书,尤其擅长绘画。其临摹郑板桥的墨竹尤为传神,也得到行家的赞赏。曾受邀参加国画大师范昌乾、刘昌潮、孙斐谷举办的“潮汕抗日救国画展”,获得佳誉。后来,蔡卧云随其父学习泥水活,专心于泥塑技艺,因他把国画的技法融化于泥塑中,故他的泥塑有形有神。据传,有一次,他受邀到枫溪一户人家做泥塑。谁知这家人把要装饰的大厅分成两边,一边请一班师傅。主人的意思是要两班师傅赛艺。这就要考师傅的功夫了。但卧云艺高胆大,也不以为意。恰该地当夜演大戏,蔡卧云前去看戏,看着看着,他突然灵光一闪,何不把当夜演戏的内容捏出来,隔天,他真的把所看到的戏给捏了出来。最终,蔡卧云以新鲜、生动、创新的内容赢得了主人的喝彩,从而赢得了胜利。
  古寨旧事渐渐远去,然而勤劳、智慧的精神没有远去,依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

你是本文的第718位读者
来 源: 《揭阳日报》2013-11-18
作 者: 蔡德发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