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夜拜月 最新 图1张
 
  中秋夜拜月,是我国的传统习俗。月亮,本是天体中的星球,人们因受神话《嫦娥奔月》的影响,都认为:月里有广寒宫,住着嫦娥,种桂树,养白兔,过清静舒适的生活。嫦娥是个美丽慈爱的女神,所以尊称为“月娘”。又因日的光芒强烈,尊日为“太阳公”,月的光线柔和,称“太阴娘”。人们出自对月的敬仰,所以在她最圆最亮的中秋夜拜祭她。
  拜月是妇女的活动,一村中以社或围为单位,组织拜月。在旷埕上,摆几只方桌,两只交椅,便是祭坛。用竹筒盛米为香炉,三炷清香,三杯清茶,五吊元宝,一对红烛,便可拜祭。在人们想象中嫦娥是吃素的,所以祭品通常用五样果子,五种甜料。神坛清净高洁,在溶溶月色中,显得淡雅清新。拜月时间特别长,从她的初升直至夜半月照当空。这么长的时间里,其实是在展示妇女们祭品中的手工艺。各社的妇女,早在数月前就有了筹备,要在祭月活中比赛哪个社、哪一围的妇女,最聪明,手工艺术最好。所以,除祭品外,还陈列有:瓜子塔。用大小一样的瓜子,用茶杯作坐垫,以麦芽糖为粘挤,在茶杯上砌起一座三寸高的圆形塔。瓜子都是竖立侧面的,砌成“苦瓜核窗”花纹,通体透明,玲珑小巧,作者须有耐心、巧手才能砌成。
  面塑戏屏。用面粉和水,塑成人物毛坯,用小米上各种颜色,一粒粒用麦芽糖缀在人物毛坯上,不同颜色构成了人物的衣服袍甲,装在浮洋买来的“安仔”头上,成了生、旦、丑、净角色,每个半尺高,惟妙惟肖,有似“泥人张”的工艺,摆成一屏屏的戏,有《柴房会》、《三娘教子》、《劈山救母》等,栩栩如生。
  图案文字。用米粒加色,在白瓷盘上,排成花鸟虫鱼各色图案,或拼成文字,笔画清晰柔润,体现了妇女们的工艺和文化素质。
  此外,还有剪纸、刺绣,碎花布片拼成整幅花纹……多种多样。妇女们浓妆艳抹,三五成群,往来参观,互相学习,准备明年再战。旷埕的另一端则闹闹嚷嚷,儿童们忙于搬草烧塔,烈火熊熊,欢声阵阵。与拜月场面相对照,一动一静,一激烈,一祥和,各乐其乐,直闹到月正当空,才各自收拾回家安睡。
  拜月这一民间习俗,解放后被认为是迷信活动而废止,后来又渐有恢复。近年,作为民间习俗而公开活动。但是规模大大缩小,只有一家一户,各自在门口或阳台上,摆一小桌作为小祭坛,点燃香烛,几样水果,大概一小时左右,便化纸收场了。

你是本文的第654位读者
来 源: 《揭阳日报》2013-11-11
作 者: 林道成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