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纪70年代前后,潮汕乡村开始流行使用一种在每块煤上分布着十二个孔,好似马蜂窝的煤炭燃料,人们称之为蜂窝煤,俗称土炭。伴随着土炭燃料的推广,也出现了专门从事做土炭的小行当。 在潮汕地区,从事做土炭者通常是青中年男性。那时,潮汕许多乡村都有经营煤炭生意的土炭店,晴天的时候都可以看到整天忙于做土炭的师傅。每天早上天还没亮,做土炭师傅就要早早来到土炭店,先要把偌大的煤块用机器将其粉碎成粉末状。他们总是麻利地挥舞着铁锹,每锹都是满满当当的,往机器口倒煤块。煤块粉碎完成后,就要准备些溪泥,他们就驾着小船到溪中捞泥土。随后,做土炭的师傅总是把一堆煤炭粉用铁锨在中间刨个坑,和上溪泥和水,再用铁锹翻来覆去或用双脚去踩,使它们搅和均匀,最后成一堆糊在一起的湿粘的煤。在掺和煤炭粉、溪泥和水时是要按照一定比例的,溪泥多了烧不着,溪泥少了燃烧后渣易碎。兑水也很讲究,水少了煤土粘不到一块,多了做出来的土炭立不成块,容易堆,且孔不直,影响通气。 做土炭的最后工序就是用铁质模具将其打印成马蜂窝形状。模具放在地上齐腰高,一根带横把手的铁条下面连着一个圆铁片,铁片上均匀铸着十二根直立的短铁条,外面上部套着并带横把手的中空铁管,铁管下端连着一个大约一分米见方的中空铁圆柱,正好套住里面的十二根直立铁条。上面的两个把手,开始是叠在一起的,里面带铁条的在上,带圆柱的在下。打印土炭时师傅要反复弓腰屈背运动,势必腰酸腿疼,手扛十几斤重的模具千百次抽提,掌上磨起血泡是常事。打印土炭时,师傅的两只手各握一端下面的把手,在和好的煤堆里使劲一拄,再用力原地转几下,煤就灌满了模具,就把里面的把手顶上来。两个把手之间的距离,正好就是土炭的高度。然后要把做好的土炭在事先扫得干干净净的水泥空地上放好。为了不让煤从模具里再倒出来,提起模具时,必须用手指控制住两个把手间的距离,移到空地上,对好位置,慢慢地往下按上面的把手,垂直地把煤顶出来,一个规整漂亮的土炭就呈现眼前了。若是要使土炭更易燃,可在刚印出来的湿土炭的上面撒些稻谷壳。经验丰富的师傅一看做好的土炭,就知道其质量的好坏,他们时常是看外观、色泽、轻重、易燃性,优质的土炭外观光滑,色泽黑亮,较轻,且较易点燃。 成天跟煤打交道是没有好样子的,又黑又脏是做土炭师傅的特征。这份活都是在露天作业的,冬天的时候他们的手经常是被冻得失去知觉;夏天的时候不仅天气热,天还时不时会下雨,他们只好赶紧用塑料膜遮盖,但常常是做好了的土炭泡了汤,还没打印的煤炭灌了水,到最后只能收些残次品。每次干下来,做土炭师傅的身体就像要散架了似的,汗水也从来没有断过。一天下来,身上没有一处是干净的。做土炭师傅的双手被煤炭长期浸泡着,不管 用肥皂怎样洗都洗不干净。干这个工作,犯矽肺病的几率还相当高。 有些做土炭师傅还要负责送土炭上门,两轮板车是他们主要的运送工具。送土炭看似简单,其实不易。拉着几百斤的土炭,辛苦自不必说,路也并不少走,收入则少之又少。用土炭的人几乎都住在小巷里,而小巷里的路况却总是惹人生厌,送土炭的师傅经常会遇到坑坑洼洼,稍有不慎就会翻车,所有辛苦就会白费。 如今,随着“打火即燃”的煤气炉在潮汕乡村的普及,使用土炭做燃料的家庭越来越少,从事做土炭的师傅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曾经在潮汕乡村生意红火的土炭店也难觅踪影。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