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村出一本读物,这在我国农村是很少见的。以一村之力,要保证读物的质量,又谈何容易呢。如今,这少见而且不易做好的读物就要好好的诞生了。于是,我把应约作序的第一次,留在《鮀东艺薮》。

    我认识鮀东村是从认识鮀浦人开始的。我刚到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起责任之年,与黄卓彬相知于韩山,后又认识意光、逸梅、乐平等才俊,都有乍交之欢,而无久处之厌。他们忙里偷闲,或玩益智之谜,或吟言志之诗,或作载道之文,或画传神之画,或书达意之书,把业余时间交给了文学艺术。尽管他们的职业不在文艺,但文艺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他们自得其乐的田园,正心修身的途径。志趣相投者相逢,已是人生一大快事,何况是同村人呢。一个文化青年群体在一个村中形成,既是他们三生有幸的际遇,也是该村世代积德的结果。

    该村钟山海之灵秀,得汕揭之光华。民风淳朴,文艺兴盛。淳朴的民风是文艺的营养素,它深藏在这个群体的骨子里,使文艺撇弃假呻吟,含着真性情;兴盛的文艺是民风的航标灯,它屹立于这种德风的海洋中,引民风冲破旧樊篱,迈进新天地。这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我已经好久没有到鮀东留连了,但每遇鮀浦人,就想起当时在桑浦山下阅读这个村的情景。因此作这个序,与其说是友情难却而为,不如说是重温旧景而发。

    我村文风盛□庄逸梅

    我是一个平凡的村政工作者。近些年来在生活和工作之余腾出一点时间参与乡里的文化活动,也因此结识了潮汕文化界的一些朋友。其中给我影响最大的是《汕头日报》编辑记者鄞镇凯先生。鄞先生是一位文化的有心人,也是汕头谜界老将,多年的频频接触使我深感先生有长者之风。

    我们村里的几个后生,时常围绕在鄞先生左右,畅谈文艺,受益匪浅。于是与鄞先生茶余达成共识,出一本乡村文学艺术“什锦”。经一年多的拼凑,认为《鮀东艺薮》可以面世了。此书有幸被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列为民间文艺丛书之一。

    我们本着对文艺的渴求,希望此书的出版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我村的文事蔚然成风,相沿不辍。书中每件作品的作者,都对文艺寄以深厚的感情……

    《鮀东艺薮》的出版,有赖庄意光、陈乐平、黄卓彬、陈锦平、陈胜波等乡贤的通力合作。从组稿乃至校对,无不是诸位务实亲为。诸位爱乡崇文之情难以尽表。

    《鮀东艺薮》的出版,算是我们同文艺界师友的一种交流吧!

    童叟有儒风□陈恒亮

    丁亥上元,里中襄办大潮汕谜会,旧友相约,贤人会集,席间潮汕虎坛翘楚不乏溢美。余言谜仅里中一艺也,于文史诗词,琴棋书画可圈可点者也众,下午谜台联语撰书便可见一斑。

    为文吾向来尽心尽力,癸酉春,余执原鮀浦镇文宣事时,力挺文事,活动频繁,尤察里中诸子文才,可谓继明中叶吾祖碧洋公,清末民初俊彦济济后又一鼎盛时期,如乐平、卓彬、意光等之诗书谜艺……皆为远近所称道,其数艺俱佳,今荣跻身国、省协会员者达十名之多。“妞媪多淑气,童叟有儒风”乃余里中景象,并非妄言。

    近日,《鮀东艺薮》编者与余谋编书一事,盛赞之际,叹吾乡自昔至今,先辈贤达佳作华章甚多,皆因未能编纂付梓而散失者多,憾之至也。今诸子此举,诚可贵也,虽寸楮片言,倘能彰扬乡德文风,薪火相传,则功德无量矣。

   《鮀东艺薮》,集腋成裘,是优是劣,或褒或贬,仁智自见。

    聊缀数语其后,以寄余深期里中文事日臻佳硕之忱,是为跋。

你是本文的第843位读者
来 源: 《汕头日报》2008-07-06
作 者: 闻潮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