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乡里“闹热” 最新 图1张

     近日在报纸上看到冠山赛大猪的报道,那次去冠山的情景又浮现眼前。

    澄海冠山赛大猪的传统习俗由来已久,可惜一直没机会亲临其境。春节刚过,同事便告知我赛大猪的具体日子,他老家就在冠山,并且这一年是他们卢姓主持的,在他们乡里每个姓氏12年才轮4次,难得的机会。赛大猪是从农历正月十七晚开始,到十八日一早便收摊,也即是说最壮观的场面是在晚上至隔天一早,这样的时段很难赶得上的。又因为寒流南下,气温骤降,看赛大猪又一次失之交臂。本想赛事已告磐,只有等来年了,但同事却掇撺,赛大猪虽降下帷幕,但到乡里看游神正适时。

    农历正月十九,迎着霏霏春雨、袭人寒意,我们走近了澄海冠山。

    小卢带我们参观了本次赛猪的卢姓和陈姓祠堂。红色在中国人心目中是吉祥、喜庆、美好、和谐的象征,哪里有喜庆的事情便少不了红的烘衬。离祠堂还有一段,我们便感受到那一片燃烧的红色海洋,无论是作为过道临时构搭起来的红柱门坊,还是祠堂前、祠堂里、宽埕上,到外都洋溢着由红色所营造出来的洋洋喜气。宽埕上的大猪虽已撤去,却一点不减节日的气象,成串的写着“合境平安”、“年年有余”、“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等吉祥语的红灯笼挂满祠堂内外,还有高高燃烧的红蜡烛、红彤彤的刺绣锦缎、闪闪烁烁的节日灯、小山似的桔子……红色是耀眼的火焰,是煽情的鼓点,往祠堂里走一遭,心头便跟着“突、突”跳起来,那一声声闷雷般炸响的鞭炮声,将四面八方来的客人与热情好客的本乡人融成一片。

    小卢家建在一方大碧塘上,三面环水,一面开店做小生意。小卢告诉我们,每年游神都会从乡里各家门口经过,他家店前的路也是必经之路。小卢的家是三层小楼房,三套房子连在一起,过道很深。我们坐在二楼会客厅喝茶,听越来越近震天响的锣鼓声、鞭炮声,还有追随着的一帮姑娘、小伙的欢呼声。茶是品不下去了,心都跑到了外面。

     小卢的爷爷84岁了,听说来了人客,特来接替孙子招待客人,因为小卢兄弟父子呆会都要加入到游神队伍中去,往年他们一家公孙父子四位男丁都参与。卢大爷略通器乐,拉二胡、吹唢呐都很拿手。闲暇时,一把二胡外加一片录音带,便能凑一棚戏,自娱自乐的同时也影响了身边许多人。也许正是自小受熏陶,小卢后来读的专业也是器乐类。听说,在冠山像这样的业余器乐手还不少,闲暇里,一壶工夫茶,人手一把乐器,便凑成一个潮乐组。

    对我们的迟到,卢大爷表示惋惜,“若能早两天,便可观赏到冠山久负盛名的赛大猪活动了”。据卢大爷介绍,冠山村有周、卢、许、林、陈、郑、张、洪、李等多个姓氏,每年的“赛大猪”活动由两个姓氏主办,12年为一周期,今年刚好是这一周期中由他们卢姓主持的最后一年。

    小卢遵从爷爷的吩咐,换上了为游神特制的一件绸面暗花赭色底大马褂,样式传统古朴,着上这件礼服,大家都说小卢老成多了。

    我也呆不住了,下楼看个究竟。
  
    本来不宽的路道两侧房檐下站满了人,不时有等急的人探出路中央张望。当路的人家把长长的鞭炮用竹竿撑着,伸向高高的树梢,余下部分龙蛇盘行状弯曲在路面上,约三四米长,下面垫了厚纸板防湿,我这才想起下了两天多的雨不知何时收住阵脚了。从汕头出发时,看着时大时小的春雨,我们还愁忘带伞,小卢向我们打保票:游神就不下雨了。真玄!

    候神的长鞭炮未炸响,已有三五个小伙子蹿到前头,手里提着一袋手雷弹般大的鞭炮,点一个扔一个。少顷,只听得“轰”的一声巨响,七彩的纸片像天女散花一样飘起来,这是游神队伍在鸣礼炮,每达一地界便响礼炮三发为示。紧跟着,噼哩叭啦的鞭炮也响了起来,那是各家点燃了挂靠在树梢上的长鞭串,热烈的鞭炮声覆盖了一切声音,落地开花的鞭炮蛇一样四处蹿。

    游神的队伍先头部队跟上来了,走在前头的两位擎举的分别是“寂静”、“回避”,旧时官员出巡的架式,只是雷鸣般的鞭炮声怎么可能与“寂静”挂上钩呢?之后跟着的是“驱邪”、“除疫”,这倒是民意的真实反映了。我占据着高地,房檐下的矮墙有半米高,站在上面既看得清又看得远。巡游的神一尊过一尊,听说出巡的是冠山所在大大小小祖庙的神,三山国王、慈悲娘娘、妈祖……开始我还企图一尊尊数下去,数着数着就忘了数到哪了,他们是一帮一帮连着走,中间穿插各家姓氏的鼓乐队,也有从外地请来的专业仪仗队,每队一百多人,吹拉弹敲,踩高跷,古装戏出人物展演,应有尽有,目不暇接。服饰既统一又各有区别,整个游神队伍简直就是集服装、才艺、民俗活动于一体,融合着传统与新潮、沟通着乡里与外界的大集会,这也许正是乡人年年不辞辛苦把参与游神活动当成一次神圣、荣耀的事情来重视的原因。通过这种游神仪式,祈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

    如果说赛大猪是各个姓氏之间争荣耀的比拼活动,游神的仪式却让人想到乡人团结、和谐的局面。如今,许多传统、民俗的东西随着文明程度的逐步提高被简化、淡化。也许,现代文明可以复制,然惟独这根植于精神家园的传统文化渐行渐远,无可复制。我想到乡村看游神也好,社戏也好,什么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那种形式承载了心中念念不忘的乡思。这是没有在乡村生活过的人永远体会不到的。

你是本文的第989位读者
来 源: 《汕头特区晚报》2011-02-24
作 者: 谢娇兰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