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办了 “九”届,马来西亚柔佛新山潮州人的乡音民俗庙会今年炼就了一个字: “久”。
2002年,肩负主持柔佛古庙常年元天上帝神诞参拜仪式的柔佛潮州八邑会馆,决定“破旧立新”,将神诞格局的三月初三酬神戏,转变为潮州民俗庙会,是宗教民俗老传统与文化创意经历挣扎与磨合后的结果。按当年原创这个概念的会长李树藩所说:“要如何说服虔诚的善信,同意将传统“戏金”从传统戏班转到业余剧团与综艺式舞台,是一个极高的心理门槛。好几夜,揣测不安,我躺着失眠。 一晃眼,当年战战兢兢探索而行的创新也日渐丰满。年年辛苦年年乐,一年容易又一年。今年,将九届海报排开来看,就发现,《三月初三锣鼓响》在马来西亚已发展为一个可以朗朗上口的“庙会品牌”,为马国华人社会的方言民俗文化沉淀出一层薄薄的“节场新传统”;潮州乡音、民俗庙会。几年前,《三月初三锣鼓响》开始采用一个固定的标志,那是柔佛古庙檐角上古色古香的潮州剪瓷中选出来的一个舞狮造型,鲜活生动。 其实,《三月初三锣鼓响》一年年的节场里更为鲜活生动的是热情参与工作的年轻乡亲子弟。笔者也曾说过:“真没想到,入庙未必烧香的我,竟全情投入《三月初三锣鼓响》……加上近年来一再兴波助浪宣扬柔佛古庙百年游神,俨然是个标淮‘庙助’了”。厦门大学的历史系教授曾玲博士三年前在近距离观察柔佛新山的庙会民俗活动后曾说:“和别的华人社会相比,这里的传统庙会活动得到华团领袖、学术界与文化艺术界的全情参与,是海外华社传承中华文化的特殊例子”。其“常年性”也为当地的潮州大锣鼓、业余潮剧、潮曲甚至在其他地区已告式微的潮州传统礼俗提供了“强心剂” 。 相对于历史悠久、在柔佛古庙外 “时空磅礴”与人气如虹的古庙游神( “营老爷”刚获柔佛州政府颁赠国内最佳旅游奖),古庙内的《三月初三锣鼓响》民俗庙会却是一个可堪精雕细凿的潮州文化艺术节,就连三月初三神诞的“拜老爷”近年来也蜕变成一场儒雅精致的潮州民俗演出:丰富而讲究的潮式祭品、金丝彩线细绣的拱台桌裙、参拜主礼队伍纯白的长袍、铜锣大鼓急缓有致的“扮仙” 、辞句古雅的潮语祭词、弥漫于香火里的虔诚与喜悦……这都是撼人心弦的剧场元素。许多不同宗教背景的华人在这节场里感受到的,是文化传承的薪火燃烧。 九年来,地方上可挖掘的方言传统元素都到齐了,如潮剧、潮乐、潮州大锣鼓、潮州歌册、潮州歌谣、种类繁多的潮州美食、潮州“纸影戏”……不够!又引进了侨批回批展、游神老照片征集展、潮州文化讲座、出版方言文化书刊与光碟,地方历史讲古、潮曲卡拉OK大赛、儿童庙会……到了第七届,意犹未尽,就往祖乡打主意了。前年,“入口”了韩师的潮州美食师傅,也展开海外的潮州回批征集运动;去年,请来了潮州剪纸艺术家赵澄襄,老老少少在庙会里齐齐挥剪,红彤彤的潮州剪纸乐成一团;今年,摆了更大的 “轿子”,把高龄78岁的潮州讲古艺术家王敏从汕头请来。 心智放开,文化与艺术的节(剧)场可以无所不在,在海外,庙或庙会是华人传统色彩浓郁特强的节场。《三月初三锣鼓响》将原本老化的庙会拜拜转化成活力十足的潮州民俗文化节场。九年走过,潮州传统文化与演艺在亚洲南方地角找到了常年茂绿的草根空间。 过去,槟城金玉堂春潮州“纸影”(木偶)戏 班曾多次来演,这“酬神戏”,被我们“置放”于舞台表演艺术的视角里。“将幕后的琴师乐手及唱角介绍到幕前,叫乡亲父老们惊奇地发现,原来沧桑唱老的竟是台后一位青春染发的“后生仔”;也让台下看傻了眼的孩童有机会接触精美的戏偶,让小潮州们与传统艺术有了“肌肤之亲”。至于负责“酬神”的潮州大戏,则坚持由新山业余的儒乐团挑起来演,目的只有一个,培育本地潮剧接班人。 九年了,神诞变成节场,“拜老爷” 变成举家同欢的潮味嘉年华,吃茶听古看戏,一应俱全。 九年海报齐亮相,一如六国大封相,这场庙会,够“闹热” 吧!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