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汕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潮汕先民把中原文化同本土文化相结合,又同海外文化相融化,逐渐形成了以潮汕方言为基本特征的独具一格的地域文化。潮汕先民又从潮汕本土向海外拓展,足迹已遍及世界五大洲。据粗略的统计,在潮汕本土有一千多万潮汕人,而在海外也有一千多万潮汕人,这就成为“海内一个潮汕,海外一个潮汕”的形象说法。潮汕文化正是这两个“潮汕”的凝聚力、亲和力的纽带。潮汕文化不仅是一种地域文化,也是一种潮人群体的族群文化。 对于潮汕文化的研究,前人曾经有过不少的著述,但唐以及唐以前遗留下来的资料甚缺,宋、明时期主要赖于历代官府主持修纂的志书,明清以后出现私人著述的地情书,至清末民国,搜集地方文献,并致力于民俗文化研究的风气渐盛,新中国成立以后,在考古文物、潮剧潮乐改革、潮州方言、潮汕风俗文化以及民间文学、方志编纂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有了新的拓展、新的成果。但限于种种历史原因,从整体上说,还是缺乏有计划、有组织的研究。进入20世纪80年代,在开放改革,特别是创办汕头经济特区,潮汕地区经济建设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和繁荣时期。经济建设高潮必然带来文化建设的振兴。另一方面,潮汕地区诞生了历史上自己的综合性大学——汕头大学,国内各地以及海外的潮籍的、非潮籍的专家学者热心关注和支持潮汕地区的历史文化研究事业,再加上由原广东省政协主席吴南生和原汕头市政协主席刘峰同志的倡议,海外和港澳地区潮籍知名人士庄世平、谢慧如、陈伟南、林百欣先生等的鼎力相助,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遂应运而生。可以说,这是一个以专家学者、离退休老同志和海内外热心潮汕文化人士“三结合”组成的民间学术团体。从1991年成立至今,历经十年,为潮学研究开创一个良好的局面。 潮学研究更具理性,目标更加明确,研究更有系统,范围更为广泛,首先是得益于在国际学术界享有盛誉的汉学大师饶宗颐教授的倡导。他于1992年在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第二次理事会议上率先提出潮学这一命题,发出“潮州学应成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号召,明确提出了潮汕文化研究的目标的方向,展示了潮学的丰富内涵和广阔的研究前景。同时在他的倡导和亲自组织下,在香港中文大学成功举办了首届潮州学国际研讨会,随后又在汕头、潮州、香港分别举办了第二、第三、第四届潮学国际研讨会,明年秋天又将在揭阳举办第五届潮学国际研讨会,至此,潮学国际研讨会将完成在潮汕本土三市以及始发地香港的召开,今后将逐步走向国际学术界。由于国际潮学研讨会没有常设机构,考虑到其持续发展,如能把潮学国际研讨会同国际潮团联谊年会实行“并轨”,既可充实国际潮人联谊年会的文化内涵,又能提供潮学国际研讨会的依托,优势互补、加强世界潮人的了解、交流,增进友谊和乡情。 当前,潮学研究的热潮方兴未艾。正是有了学术泰斗饶宗颐教授的擎旗和指引,成为学科的带头人和领路人;有了专门从事潮学研究的学术团体和日益壮大、活跃的研究队伍,除了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还有汕头大学潮汕文化研究中心、潮州韩山师范学院潮汕文化研究中心、潮汕历史文化中心揭阳市研究会,广州高等院校的广州潮汕文化促进会等机构;有了经常性的国际性的学术研讨活动和不断涌现的潮学研究著作成果,仅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十年来共出版潮汕文化的著述100本(册),还有海内外专家学者出版的各种专著,如《潮汕文化概说》(陈泽弘)、《潮汕大文化》(杜松年)、《潮汕文化源流》(黄挺)、《潮汕文化源》(陈训先)、《潮汕俗文化》丛书(林伦伦)以及《潮汕百科全书》《汕头大博览》《汕头市志》等一大批,即将出版的《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共一千多万字,分十四卷,其中第十卷就是“潮学”卷;有了遍及世界与神州大地热心潮汕文化的社会人士及潮人社团的关心与支持。据统计,遍布五大洲的潮人社团达110个,而在祖国各地(含港澳台)已有潮人社团组织55个。以上四条,是保证潮学研究得以长盛不衰的基本经验。 可以说,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十年来的实践,举起潮学这面旗帜,把潮学研究提到一个新高度,呈现出鲜明的特点:一是潮学研究正从潮汕本土到国内学术界又延伸到国际领域。不但连续成功举办了四届潮学国际研讨会,还成功举办“翁万达国际学术研讨会”、“海上丝绸之路与潮汕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以及第一、第二届“海内外潮人作家作品国际研讨会”,去年在北京举办第十一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期间,同时举办了由中国侨联、汕头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中国民系(潮人)文化国际研讨会”,等等,不断把潮学引向高层次、高水平的学术领域。二是探索出一条学术研究、资料征集、传播联络“三结合”的路子。在实践中妥善解决如下十个关系,即:制订宏观规划与组织重点课题研究的关系,举办、参与各种学术研讨会与实施编辑出版学术著作的关系,编辑出版学术性较强的专著与面向大众普及读物的关系,依靠本地学者与团结海内外学者的关系,抢救历史资料与征集现代资料的关系,广泛发动与专题征集的关系,以无偿捐赠为主与有偿征集结合的关系,主动联系海内外潮人社团与聘请、建立传播联络员队伍的关系,为老年大学开设潮汕文化课与面向青少年学生传播潮汕文化的关系,组织、参与开展形式多样的传播活动与运用传播网络的关系。为此,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传播基金会创立了“潮学奖”,分别设立学术研究、资料征集和传播联络三个奖项,至今共举办四届,奖励87个在潮学研究、传播和资料征集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项目。三是潮学研究的兴起,成为海内外潮人和潮人社团增强凝聚力的文化纽带。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通过参与每一届的潮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同海内外的潮人与非潮籍的专家学者以至外国学者广交朋友,也通过组团参加国际潮团联谊年会,在更高更广的层面上同五大洲的潮人社团和国内各省市潮人社团建立密切的、经常的联系。实践证明,潮学这面旗帜,有着强大的号召力、凝聚力和生命力,弘扬潮汕文化,开展潮学研究的热潮后浪推前浪,逐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十年来,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致力于把研究成果编辑出版《潮汕文库》,旨在弘扬潮汕优秀文化传统,提高潮汕人的思想文化素质,沟通海内外潮人的联系和交流,增加凝聚力。十年来共出版100本(册)约2500万字。包括了四个主要方面的内容,一是典籍文献的整理、点校、注释。如《翁万达集》《林大钦集》《蓝鼎元论潮文集》《明清实录潮州事辑》《潮州艺文志》《韩江闻见录》《潮汕金石文征(宋元卷)》《潮汕诗萃》等等;二是学术研究的专论著述。如《潮汕史》《潮汕方言熟语辞典》《饶宗颐潮汕地方史论集》《潮剧剧目汇考》《潮汕百年履痕》《潮汕历史文物图册》《潮汕文化大观》,以及《潮学研究》(丛刊)等等;三是融学术性、科学性、通俗性为一体的潮汕历史文化小丛书。全套分4辑共40本,内容涉及潮汕的历史、地理、经济、民俗、诗词、工艺、潮剧潮乐、食文化、茶文化以及海外潮人等方方面面,蔚然大观;四是论文汇编、资料汇编。如《明本潮州戏文论文集》《澄海龟山汉代遗址》《潮汕考古文集》《海上丝绸之路与潮汕文化》等,以及《潮汕历史资料丛编》系列。应该说,在出版《潮汕文库》制定的总体设计拟定的100个项目中,约有60%以上成书并由研究中心出版,余下的项目,有些已由其他地方部门的学者研究出书,有些则因资料不足,难度较大暂未落实。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在进入第二个十年中,除继续抓好历史文献和专论著述以及潮汕历史资料丛编的出版外,启动三个新的系列丛书,一是“海外潮人”,以记录潮人遍布五大洲的业绩,比较系统、翔实记录潮人移民的历史轨迹,一国一书,为海外潮人树碑立传;目前已出版的有《潮人在泰国》,着手撰写的有《潮人在新加坡》《潮人在越南》《潮人在文莱》《潮人在马来西亚》《潮人在印度尼西亚》等。二是“潮人遍神洲”,以记述潮人在祖国各地繁衍生息的史录,力求具有历史眼光、文化视野,做到科学性、资料性、可读性相结合,一地一书,目前已着手撰写的有《潮人在海南岛》《潮人在澳门》《潮人在广州》《潮人在珠海》等。三是“潮汕民俗文化”丛书共14题,一题一书。既着重各项民俗内容的全面系统的资料记述,也兼重民俗史料的考证、分析与探讨,使其更具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学术意义。 潮学研究是一项庞大系统的文化工程,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海内外专家学者以及潮汕文化爱好者形成合力才能完成。正如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丁伟志教授指出的:“潮汕文化从地区文化,进一步演化为中华文化派生于海外的一种颇具影响力的族群文化。具有向海外传播中华文化的强劲活力,正是潮汕文化突出的特色和优点所在。”我们要在中华文化的大框架下审视我们这一独具特色的潮汕文化,在“海外有一个潮汕,海内有一个潮汕”的大背景下探索我们这一具有优势族群的潮人精神,面对新时代的挑战,在传承、创新和发展中,把潮汕文化、潮学研究推向一个新的境地。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