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载商埠老汕头 最新 图1张

    汕头,这座在中国城市史上称得上神奇的城市,长期以来都是海内外汕头人的精神家园,也吸引着众多外地人和外国朋友。而对于在老城区叫卖声、说笑声中长大后又远涉重洋的那些人来说,其魅力中更添了几分乡愁。
    一
    汕头的老街区结构,号称是世界上除了巴黎之外,唯一的放射状街区,“条条道路通罗马”,以小公园为中心,呈射网状撒向海边,目的是为了加快商业活动,让多个码头的客商和货物可以用最快的速度到达商业中心进行贸易。
    汕头老街上的骑楼绝大多数属于西洋式骑楼,其中最流行的又是巴洛克式骑楼,相反,中式骑楼在汕头较少,即使是少量的传统民居式骑楼,也在立面上增加了西洋式风格。
    关于巴洛克式骑楼在汕头盛行的原因,跟汕头处于沿海,既是通商口岸又是著名侨乡有关。汕头在开埠后,成为中国最大的华侨出入境口岸之一,华侨出境人数在中国各口岸中高居第一位。汕头的这种特殊情况使它与内地一些城市相比,能更多地受到国外建筑风格的影响,特别是华侨依据从侨居国带回的建筑图纸甚至明信片加以模仿和学习,最终建造出一大批西式骑楼。19世纪60年代初期,由于《天津条约》的签订,位于韩江入海口的汕头成为通商口岸,随着机器轮船业的发展,汕头在几十年间迅速成为“中国通商第四口岸”。当时汕头的外海汽船,可至香港、西贡、暹罗、新加坡乃至欧洲各地,民国初期的《中国地理全志》在论及广东的沿海港口时,把汕头置于香港等港口之上,列为首个介绍的港口。
    汕头是我国东南沿海对外通商贸易口岸。上世纪初至抗日战争前夕,是汕头港口贸易的全盛时期。据统计,1933年汕头港口的吞吐量值675万吨,仅次于上海港和广州港,居全国第三位。汕头是重要侨乡,泰国潮州人最多,汕头与东南亚的贸易,以泰国为主。战前汕头的海运贸易极盛,通常每天有几艘到十几艘轮船出入港口,码头的装卸日夜不停,呈现繁忙景象。据统计,1920年出入汕头港口的轮船为2504艘,1921年为3090艘,1922年为2891艘,1923年为3563艘,1926年为2500艘,1932年为3946艘,1933年为4478艘。
    汕头成为中国海外华工的输出地之一。《天津条约》以后,第一是英国,接踵而来的是荷兰、美国、西班牙、葡萄牙和德国,他们相继在汕头建立起招商局,进行劳工贩运。另外,大部分在汕头的洋行都设有专为贩运华工服务的“猪仔馆”(亦称“咕哩馆”,“客头行”,葡萄牙人称为“巴拉坑”)。英国先把劳工运到新加坡、槟榔屿,再分送爪哇、苏门答腊、北婆罗洲或圭亚那、悉尼等地;荷兰主要把劳工运到印尼的日里;美、德、萄、西则把他们运往哈瓦那、秘鲁等各自的殖民地。劳工贩运延续约五、六十年。据不完全统计,自1876年至1898年的二十多年中,从汕头运出的猪仔华工就有151万人,数量非常惊人。据清末一位出国访问的外交官的记述:“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华工出口每岁十余万人,由汕头来者十居七八,由厦门来者十居二三。”
    汕头侨乡除了出洋人口众多之外,受海外华人经济影响也很大。在民国以前,海外华人寄回家乡的钱,除了养家之外,稍有能力的便建房子,买地,投资的不多。民国以后,投资、买地的大量增加。到20世纪初,开始有海外华人投资工业,如1904年,印尼华人张裕轩、张耀轩兄弟创办潮汕铁路公司,集资300万两,建成长39公里的中国第一条民办铁路。又如高绳芝投资汕头自来水厂、电灯公司。1912-1937年,是汕头经济飞跃时期。据统计,潮汕地区在20世纪20年代侨汇每年超过一亿元,30年代初曾一度超过两亿元,以后保持在一亿几千万元的水平。这个时期海外华人投资工商企业已成风气。
    二
    当时,为方便传道布施,外国传教士进入汕头后,学习方言,了解民俗,开办医院、学校,努力融入当地,并买地建了教堂。现在外马路与民权路交界处还有锡安堂,外马路崎碌有恩典堂(博德利教堂),中山路有客语堂,镇邦街有美国传教士耶士摩倡建的基督教普益社。与锡安堂相邻的天主堂建于1918年,为法国天主教粤东教区主教居住地,是汕头第一栋钢筋混凝土建筑。位于小君石山坡上的基督教石堂,则是可容千人的中国传统重檐宫殿顶建筑,它的屋顶盖着棕色琉璃瓦,巧妙融合了中西建筑风格。
    汕头埠创立的第一所中学是由基督教会创办的聿怀中学创立于同治十三年,也即1873年(1912年,中学堂才改称中学校)。其早期靠一帮海外华侨捐资支撑,抗战期间概不例外。海滨中学的全资创立人黄勖吾,校址在同益路1号。1932年8月创办时校名叫“汕头市私立简易师范学校”,1935年改为“汕头市私立海滨中学”。华英学校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主要出资人陈雨亭,他是基督徒,是英国英兰长老会的人,1925年改名私立南强中学,1927年将学校交给政府,改名“汕头市第一中学”。
    汕头老街的建筑,真实地记录了这一段历史。汕头老城区的老房子,几乎全是侨房,每一个侨房的背后,都有属于它们自己的故事。如华侨富商陈慈黉家族在小公园一带就有400多间侨房。陈慈黉是近代“香叻暹汕”贸易体系的开拓者和成功的经营者。二次大战前已被列为泰华八大财团之首。
    中山纪念亭后面的大楼是大名鼎鼎的南生百货大楼,这是一座七层的典型钢筋混凝土建筑,有着鲜明的巴洛克风格特征。1932年元旦,南生百货公司正式开业,成为当时汕头市区名副其实的中心,大楼一二层经营日常百货,三四层开设中央酒楼,五至七层开办中央旅社,是当时粤东最大的商业场所。七楼还设有两排电灯柱,自置电机,并于每层骑楼设架,种植花卉,一时间清香四溢,引得客人流连忘返。当时的南生公司每晚,内外灯火辉煌,生意兴隆,夜夜莺歌,多元化的经营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南生公司屹立汕头达半个世纪。
    在汕头民权路,著名侨领胡文虎兴建的两座大楼俗称圆楼和角楼,分别建于1927年和1934年,是汕头的标志性建筑。就在这两座楼内,胡文虎精制的“虎标”万金油等成药风靡亚洲数十年,出版《星华日报》达20年。“文虎以药物换金钱,取之吾民者,即以金钱创善举,还诸于民”,胡文虎说到做到,除在汕头兴建永安堂外,还于20世纪30年代,在汕头捐建汕头医院和市立一中图书馆、迴澜中学礼堂、市立女子中学校舍、感化厅各一座,公益事业花费约占其赢利的十分之六。
    有人问汕头老城区该不该改造?相信许多人与我一样会回答:汕头老城区的改造,势在必行,关键是应如何改造,正确定位。
    三
    1963年底我离开汕头到广州工作后,每次回汕头探亲旅游,我的心情跟许多老华侨一样,必定要到小公园一带走走看看,怀旧探古。这片老城区是汕头百载商埠文化的精髓。汕头开埠前就形成的商业贸易场所“老市”,20世纪上半世纪名扬四海的南生公司(中央酒楼)、安达公司,清代嘉庆建成的天后宫、关帝庙,清代咸丰年间建成的漳潮会馆、汕头第一井、六邑会馆……,都在这片土地上。在老城区里,既有古色古香的潮汕民居建筑,也有西洋式的番人建筑,“四永一升平”、“四安一镇邦”等繁华地段的建筑物上洋式灰雕美轮美奂,存心善堂等中式庙堂上的精致潮汕嵌瓷更让人百看不厌,拍手叫绝。这些建筑艺术,蕴含着汕头这座百载商埠的历史文化。最能代表汕头城市建筑文化象征的骑楼,潮汕人称之为“五脚砌”。“脚砌”是“英尺”的马来语译音,“五脚砌”即“五英尺”,它连同骑楼建筑格局一并移植到汕头。我怀念汕头的骑楼,那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地方。“五脚砌”,汕头市的老城区建筑文化风景线。我很希望这道美丽的风景线能保存下来。经过一番包装,相信这片土地能成为繁荣的商业区和旅游区。

你是本文的第940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日报”2017、2、12
作 者: 杨伟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