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古时候称九为阳数,九九重阳是传统佳节。相传东汉时,恒景遇道人费长房指点,于九月初九带家人登高,用茱萸叶驱瘟魔,喝菊花酒避瘟疫,躲过劫难。后来每逢重阳节,民间就有登高、赏菊、插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习俗. 历代文人雅士给我们留下了众多歌咏重阳、脍炙人口的诗篇。
最早吟咏重阳节的诗词,是唐代诗人孟浩然,他在《秋登兰山寄张五》的诗中写道“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最著名的吟咏重阳诗当推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以重阳为题赋诗最多的要数杜甫,《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杜甫年轻时建功立业、立志攀登事业顶峰的雄心壮志;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醉花阴》是千古不朽的重阳词作,词曰:“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作者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加进自己浓重的感情色彩,把客观环境和内在情绪交织在一起。 重阳节也称登高节,有登高避灾的习俗。李白有诗云:“九月天气清,登高无秋云。”天气晴好,可谓登山的大好季节。杜甫则云:“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连身体有病也不肯错过,登高的兴致跃然纸上。边塞诗人岑参在行军途中适逢重阳节,诗人仍想到要去登高,怀念那故园的菊花:“强欲登高处,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赏菊乃重阳一大习俗。秋高气爽,菊花盛开,窗前篱下,片片金黄。王勃的“九日重阳节,开门见菊花”; 李白的“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范成大的“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等等,都道出了赏菊饮酒的情趣,语言隽永,诗意清新。陶渊明的“菊花如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于朴实中见真情,意趣横生;白居易的“满园菊花郁金黄,中有孤丝色白霜。还似今朝歌舞席,白发翁入少年场”,以菊喻人,抒发了诗人欢快的情怀;孟浩然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写出了深厚诚挚的友情,言有尽而意无穷;黄巢的“待到秋来九月八,秋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显示出一个农民起义领袖天翻地覆、扭转乾坤的英雄气概;毛泽东在《采桑子 · 重阳》一词中写道“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描写了重阳节的战地风光,其豪迈的气势、伟大的胸怀、乐观的态度,令人昂然奋进。 插茱萸是古代重阳节的又一趣俗。杜甫的“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借物言情,一语道出诗人的佳节思亲之念,韶华易逝之悲。 饮菊花酒,也是古人过重阳节的习俗。李白高歌,“携壶酌流觞,赛菊泛寒荣”,白居易邀请,“待到菊花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杜甫低吟“伊昔黄花酒,如今白发翁”,卢照邻则感叹,“他乡共酌菊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等等,可谓情景交融,情趣盎然。 吃重阳糕也是古代不少地方的风俗,“糕”谐音为“高”,以求步步高升之意。清道光年间诗人杨静亭写的《都门杂咏》中有《论糕》诗一首,诗云:“中秋才过又重阳,又见花糕各处忙。面夹双层多枣栗,当筵题句傲刘郎。”将当时京城重阳做糕、食糕的盛况描绘得淋漓尽致。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