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属汕头市金平区江街道的蓬洲古村寨(明朝设置所城),自古时出品的“鲎壳扇”就名闻遐迩,潮州地区称之为“蓬洲扇”,出了潮州地区称“潮州扇”。蓬洲扇目前在本土已绝迹。再观其1892年传入四川德阳之后,100余年来曾经风风光光,称为“德阳潮扇”,发展成为“德阳一绝”,最辉煌的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它作为礼物先后送给美国总统罗斯福以及苏联、罗马尼亚、印度等国家领导人。2001年,德阳潮扇立项“申遗”,目前苦苦撑持这个行业的艺人也不多。

    蓬洲扇(潮扇)盛极而衰,其原因是多项的,其中一项很重要的,答案在陈琳藩写的《蓬洲扇杂谈》(刊发7月27日本报)一文中:“书画名家张大千、叶浅予、蒋兆和、董寿平等曾在德阳潮扇上绘画纪念。1943年,国民政府曾专门选了4把德阳潮扇,由张大千、谢趣生绘画后,作为寿礼送给罗斯福……”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知:德阳潮扇之所以闻名,除了工艺精致悦人之外,更有书画大家的作品为它锦上添花。

    美术书法加盟工艺,让工艺品产生更大价值。辉煌的潮汕工艺史,莫不是美术业帮助打造的。远的不说,只说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初,汕头的众多美术家和工艺家携手创立了“汕头工艺美术公司”。彩蛋、贝雕、画帘、瓶内画……等等美术和工艺结合的艺术品畅销五洲,工艺美术业是汕头地区的经济支柱之一。当时,潮汕地区有几位较有名气的画家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下放到乡下去。他们发挥自己的美术专长,帮助当地创建工艺业,既帮助当地发展集体经济,又使自家生活有依托。工艺,救了这些美术家。

    曾几何时,汕头的美术界和工艺界彻底分了家。美术,上升到云端;工艺,下降到地平线。不少画家耻谈工艺。某位曾在工艺部门工作过的画家,在填写履历表时,竟有意回避开这段历史。某位有美术天份的农民兄弟,靠创办工艺厂发财致富。发了财的这位农民兄弟改行办画廊,并苦攻美术,以求成为大画家。有某作家要为他立传,他声明:“不能写我办过工艺厂!沾染过工艺的人是成不了画家的。”我家中挂着黄符生先生写赠我的一幅中国画,有友来访,对此画赞赏有加,也想要黄符生先生的大作,我答应代索。未几,友问:“黄符生是干什么的?”我答:“省工艺美术大师。”友“咦”地一声,以行内人的口吻说:“工艺人的字画就不值钱了。”我友是业外人,他说的是世俗的偏见,是没有任何理论支撑的论调。“工艺美术”一词,现在似乎为工艺界专有,尽管“工艺美术公司”的牌子还在,不少“美术人”是不认同“工艺美术”同源一家的。

    “工艺美术同源一家”的理论是否成立,愚人镇凯未曾研究,不敢置喙。但“工艺美术曾经一家”可是个改变不了的历史事实。愚人镇凯想说的还有:潮汕是美术之乡,画家辈出,这与潮汕是工艺之乡不无渊源关系。潮汕的古民居,是综合的工艺品,许多建筑物附着石雕、木雕、嵌瓷、灰雕、壁画……不少潮汕籍的画家,从小就浸淫在这些立体的美术品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

    潮汕工艺业,对造就画家起到的作用不容低估;美术家加盟工艺业,使潮汕工艺辉煌好久,这更是不争的事实。而美术家参与其事,非但不会掉价,而且作为美谈流传着。想不通的是,一些美术家为何要避讳这种好事呢?“工艺不上档次”的世俗偏见又从何而来呢?

    没有美术的工艺是没有文化档次的手工。工艺离不开美术。我市至今还在工艺园地上苦苦守望着的工艺家袁六昌、黄符生、赖乙宁、陈建全、陈炎坤、詹益盛……都是名画家、名书法家的高足。他们自感势单力薄,希望美术界注入力量帮助他们。

    工艺,是画家书法家展示艺术的宽广平台和多样化载体,就如张大千在德阳潮扇上作画;40年前我市的一批美术家画彩蛋、写画帘、画瓶内画……只要勇敢地越过世俗偏见这道门坎,美术工艺再度携手塑造美景,前途一定无限好。愚人镇凯为这构想能够实现祷之祝之。

你是本文的第1043位读者
来 源: 《汕头日报》2008-08-03
作 者: 鄞镇凯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